“十三五”迎来政策拐点,百亿市场寻找行业龙
2018-05-06 08:00:23
投资建议: 时刻紧跟“十三五”规划相关动态,一旦政策赋予强烈信号, 如提出具体品类产品可溯源要求或溯源建设推进时间表,即可判定市场迎来重要拐点,应提前布局行业龙头及具备卡位优势的相关企业。
建议关注: 浪潮软件、东软集团、中国软件、浙大网新、航天信息、润和软件、银信科技、万达信息、榕基软件、神州信息、太极股份、鼎捷软件、华虹计通、达华智能、远望谷、新开普、厦门信达
两委两局两部协同分工,监管格局渐清晰。 我们认为未来将形成“以食品安全委员会为顾问,以食药监总局为统筹,联合卫生计划委、质检总局、商务部和农业部等多部门共同监管”的食品溯源监管体系。逐步形成“监管+运维”的双层追溯平台系统, 即各平台负责某些产品某一环节,并将所有数据汇聚到统一的监管平台,实现全产业链的可追溯。
风险提示: 短期内利好释放的风险;政策执行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
多部门协同监管是趋势, 解决信息不对称是投资根本动力。 食品溯源监管涉及诸多监管部门,协同分工、多层结构是国际食品溯源监管发展趋势; 由于溯源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为企业带来一系列收益如价格溢价及供应链管理效率提升, 因此企业是溯源建设的主要投资者, 但仍需政策的强制力和引导。
商务部主导的流通领域溯源建设驱动脉络清晰, 短期内增长点, 市场总规模超过两百亿。 流通领域溯源建设产业结构较为清晰, 系统集成商占据核心地位,行业集中度较高,试点城市已完成招标 45 个中,共有 9 家厂商中标, CR4 为 74%, CR8 为 。根据经验数据,我们认为市场规模超过两百亿,目前规模较小, 预期 2015 年市场规模为 7.24 亿,我们根据建设落地速度, 对溯源建设做了情景分析, 预计未来五年乐观情况、 中性情况和悲观情况下复合增速分别为 90.37%、 63%和 15.4%, 流通领域溯源放量可期。
我们认为, 我国产业结构限制企业自主投资能动性,未来还需政府推动。 一方面, 目前我国农产品/食品行业集中度较低, 且绝大多数行业处于扩产能、降成本、抢市场的阶段, 溯源建设成本主要来自软件及相关设备的固定成本, 小规模企业无法承担; 另一方面, 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政府存在强烈建设动机,包括法律法规密集出台以及决策层的重视都印证了我们政府投资建设的逻辑。 因此,我们认为“十三五”期间, 政府的主动投资在未来五年内将是行业的主要增长来源。
伴随新《食品安全法》 生效,“十三五”规划纲要即将推出, 食品安全迎来政策驱动增长窗口期。 食品溯源作为重要子行业, 却没有相关研究进行梳理。 因此, 我们通过对比总结国内外现状,国外经验以及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细分市场,试图厘清中国食品溯源建设脉络。 基于此, 我们要回答投资者几个问题,为什么食品溯源具备可行性, 未来空间有多少, 中国会有怎样的落地节奏以及如何选择标的。
食药监部门潜在市场巨大, 应持续关注政策走向,中长期存在巨大潜力, 市场规模超百亿。 由于食药监总局成立于 2013 年, 对溯源建设发力较晚, 缺乏顶层设计, 但食药监是统筹食品安全的核心部门,承载溯源监管及食品加工餐饮领域溯源平台运维, 类比流通领域溯源建设,其市场规模至少超过 100 亿。 应持续关注后续重要催化剂事件,如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及各部委单独或联合制定的十三五规划细则以及各地方出台的食品安全相关法规。
质检总局负责进出口食品溯源具有阶段性因素,未来相关职能可能逐步淡化,主要以完善统一编码标准为主。农业部溯源平台企业数目增长缓慢, 尚未观察到进一步政策指引, 未来建设需要政策加码。
我国食品溯源起步晚, 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存在巨大市场空间。 发达已基本建成覆盖主要农产品/食品的溯源系统, 无论是美国的“自下而上”与欧盟日本的“自上而下”, 成熟的溯源体系包括四个部分: 完善的法律基础、协调的监管体制、统一的追溯平台和覆盖全产业链的企业级追溯系统。 我国于“十二五”期间逐步推进溯源体系建设,目前未形成完全统一的追溯体系, 依旧处于“碎片化”状态中。 产品可溯源比例极低, 主要农产品覆盖率不足 1%, 未来还需大量投资,完善相关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