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科溯源

www.bluearp.com

【零售研究】电商县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2018-05-02 08:00:32

作为层面战略举措,供给侧改革的精髓在于改变了以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做法,直接着眼于改变产业和市场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和追溯体系建设正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质量控制体系提供标准化的方法规范农业生产行为和方式,而追溯体系为标准化的农业生产提供验证和责任定位手段,两者密不可分,同时也是农产品有效监管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工具。其整体作用的结果是有望从责任和激励两个层面驱动产业走向自我规范和完善的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真正按照规范操作的农产品差异性得不到体现,缺乏优质优价的渠道,极大打击了规范生产者的积极性,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加上大量务虚的电商服务和营销策划机构涌入农产品经营领域,故事文案满天飞,只重视图片、文字描述,而不深入挖掘产品本身价值,也在某种程度上掩盖、混淆了真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使得消费者逐渐变得麻木。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整个农产品市场混乱加剧,秩序失衡。

3、农产品在供应链中不可识别

由此衍生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在新经济时代,贫困地区如何充分利用新的渠道和商业形式强化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缩短农产品市场培育的周期、进而激发农业产业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实现供给侧优化自律,限度让贫困地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获利,是新时代扶贫工作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在扶贫领域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毋庸讳言,在扶贫路上,我国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而深入分析我国当代扶贫的根本驱动力,会发现充分发挥贫困地区产业发达程度及带动作用,特别是农业产业链的发达程度、产业集聚程度及其带来的民心凝聚才是现阶段扶贫的根本、原始、持久的动力。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目前贫困地区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程度较低。虽然我国有近5000种生产技术规范,但在实际生产中遵循规范进行农事操作的种植户少之又少,这也是我国部分地区农产品农残、重金属等危害因素超标的根源。

作为一名专业追溯技术服务者,投入到电商扶贫已经三年有余,三年来走过无数青山绿水,希望有青山绿水真的可以变为金山银山,星星之火未必可以燎原,但一定能照亮自己。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在潜移默化地为整个世界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笔者认为精准扶贫并不仅仅是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因户制宜、因人制宜地实施所谓“个性化”扶贫措施。而是应该让具备脱贫意愿的贫困人群找准自己的位置,发现、参与、成为适合自己的产业集群的一份子,并持久发挥作用。换言之,精准扶贫更应在营造氛围、规范产业环境入手,其终目的是“贫有所事、事必精优”。即让每个贫困个体更方便地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并沉下心来把事情做好。

#p#分页标题#e#

目前我国贫困地区的产业优化大多以县域为单位规划并开展,这样既有利于行政管控以提高效率,同时也能够满足产业集聚的要求。因此,商务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以推动产业、电商发展和追溯体系建设。对县域农业经济来说,追溯体系建设无疑是整个产业体系规范和优化的催化剂。

从国内外追溯体系建设经验来看,强制追溯制度是食品安全监管和保障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已经开始探索小范围执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可以预见,我国强制追溯制度的出台有可能遵循自下而上的方式逐步推进。而县域作为农产品的产地来源,其追溯体系建设必将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战场,关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成败,且必将经历一个从无到有、逐渐成熟、快速发力的过程,并且必将在电商扶贫工作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究其根源,这些问题的形成是因为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尚未健全,缺乏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强制约束,生产者自身缺乏严格、科学、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缺乏明确量化的判定依据,加上标准宣贯执行缺乏力度,检测环节未能发挥关卡的作用,导致标准变得可有可无。

由于国内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产品生产方式是典型的小农户生产,规模化程度低,计划性较差。生产经营决策所需信息极不对称,难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地域特点进行统筹和组织。

2、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较差

要想深入剖析这一问题,可以从农产品在传统市场渠道流通与工业品的区别入手。归纳起来,一、二产业的主要区别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农产品不同于工业产品,目前农产品的销售方式,尤其是大宗农产品在销售的时候,小的包装是经由二次包装完成,且包装与生产相分离,包装过程由贸易商或者分销商控制完成。很多农产品在供应链中需经过数次再包装,加工包装过程中不同批次农产品混合,导致农产品很难被精确标识并溯源。农产品本身不可识别、不可追溯直接导致生产者心存侥幸,不按照生产规范进行操作,不考虑不规范的农事操作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保证也无从谈起。

而农产品追溯体系的建设在上述几大因素中恰好发挥了耦合桥梁作用。标准体系是追溯体系的基石和依据,质量控制体系是追溯体系的前提和延伸,而追溯体系本身是农产品可追溯性的具体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实现农产品在供应链中流动的正向跟踪和反向溯源,以确定农产品实体的责任主体定位,以及企业内部的问题发现与责任确定,由此赋予农产品具备可追溯性的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不仅能够通过责任定位起到威慑作用,更重要的是,追溯体系能够帮助农业生产经营者发现问题、改正问题,并逐渐建立起真正的质量控制体系,从而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而在这一过程中,农产品品牌也进一步得到塑造。当然,这一切有一个前提,即农产品或者至少部分有条件农产品(如“三品一标”)的强制追溯制度的确立。

1、生产经营方式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

我国政府早在几年前看到了这一趋势并付诸于顶层设计和布局谋划。我国如火如荼的电子商务即是这一大环境下的产物。从李克强总理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促进电子商务加速发展,培育经济新动能,打造经济新的“发动机”开始,电子商务在神州大地迅速蔓延兴盛,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都能看到被电子商务改变乃至颠覆的业态和民生。

在具体操作层面,县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包括制度保障、标准支撑和技术手段三个方面,三方面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制度是整个体系建设的保障和核心驱动力。由于追溯体系建设本身是需要人力、物力投入的,且从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效率。没有制度设计,追溯体系的实施和执行只能是一句空话。标准是质量控制和追溯体系建设的依据。追溯体系建设需要规定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规范操作细节,以及哪些信息是必须要记录和公开的,以及农产品属性中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的范围等。追溯平台或系统是追溯体系的具体实现,是追溯业务的数字化和公开化的手段,也是未来监管和取证的关键信息来源。

由于生产分散、缺乏标准,农产品货源组织成本高,品质良莠不齐,组织大规模订单困难极大。虽然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合作模式,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无法发挥真正的组织承接作用,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尚不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综上所述,农业的产业化程度从根本上取决于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程度、质量控制体系完成程度及执行力度,以及农产品自身的可追溯性。

【零售研究】电商县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在县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方面,我国也在不停地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可参见笔者微信公众号(ID:智云追溯)的文章——县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乱象分析)。从近几年的实践中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县域追溯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仅从产品入手,建平台、做实施,其效果基本是昙花一现,而不能发挥实际作用。

蓝城云软件产品收费标准

二维码应用云溯源

联系我们
现在注册,即可享受免费生成二维码溯源
蓝城云微信
购买咨询
溯源解决方案
灵活的合作方式
1对1贴心售后服务
2017 bluearp.com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07110号-1
溯源软件,溯源系统,二维码溯源,溯源管理软件,查询真伪,二维码溯源2222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22-82939965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8:30-18:00
7*24小时咨询热线 业务咨询

许经理 13001001853

项目咨询

闫经理 13051250015

王经理 13051210015

扫码关注
扫一扫关注溯源案例
返回顶部
022-82939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