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調研】追根溯源對症下藥調研還是“尋寶”之旅
2018-04-01 08:00:35
走近歐四居民區的垃圾箱房,我沖著分揀垃圾的師傅打招呼:“師傅,早!分垃圾蠻辛苦,志願者真不容易!”“不辛苦,我們保潔員本來要管好垃圾!”“分垃圾居民配合嗎?”“還行,老年人分得蠻好,倒是小年輕隨便扔。”簡單的交談,信息可不少,我暗自思忖:“物業保潔員兼任垃圾分類志願者的機制不錯,是否能更加市場化、社會化﹔老年人垃圾分類到位,綠色賬戶的機制設計不錯﹔年輕人不重視,是宣傳不到、意識不強、時間不夠、怕臟怕煩,還是其他什麼原因?”
虹口區歐陽路街道辦事處主任 許勤
坐在辦公室苦思冥想解決不了的問題,往往能在一線找到辦法,由實踐找到出路。跳入“源頭活水”身當其境,才能避免霧裡看花、束手無策。
“這根外牆的落水管已經鬆動很久了,晃晃蕩蕩地吵。我多次聯系物業來維修,他們總是搗漿糊,還說要收維修費,太氣人了!”我探頭張望了謝阿姨口中的“罪魁禍首”,發現了一根在風中嘎吱作響的落水管,當即聯系了“歐陽快修”,隔天把這根困擾居民許久的落水管“輕鬆”修好了。
垃圾減量分類是今年街道開展精細化管理的重中之重。盡管推進多年,但總感覺“缺口氣”。症結在哪、出路在哪?恐怕僅靠職能部門開會討論無法“吃透”,僅靠蜻蜓點水的調研也不能“解渴”。我當即決定在歐四居委會深入調研,從基礎數據入手,深挖小區的房屋信息、居住信息、居民結構,分類了解不同居住居民的生活習慣、消費特點、垃圾處理特點,觀察早晚兩次的垃圾分類,走訪區域內的菜場、個體戶……一個居民區是一個濃縮的小社會,管中窺豹、不少問題是共性問題,不少辦法可以推廣。接下去的任務,是細致剖析、以小見大,希望能夠對整個街道的垃圾減量分類工作有一點啟發。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大調研剛起步,但我們為著群眾憧憬的美好生活再出發的路,還很長。而我,要從敲門主任+馬路主任做起,走好每。
(責編:唐小麗、韓慶)
只是一根固定點鬆動的落水管,維修上並不存在大難度,物業公司卻一再推諉。居民臉上的惆悵和不滿讓我深受觸動,這類平日司空見慣的“小問題”有多少沒有被解決?這些平時默默承受的“小群體”有多少隻能咬牙忍受?這些“熱的、小的、新的”問題,直白而又明了地把工作短板擺在了我的面前。透過現象看本質,小問題折射出大不足,有的是理念和意識的不足,有的是工作作風不足,有的是制度建設不足,有的是方式方法不足。無論哪種問題,我們都要刨根問底,分類施策,形成長效機制,而不僅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到歐陽路街道工作后,我養成了每天“逛馬路”、“兜小區”的習慣,街道的邊邊角角盡在掌握。今年,市委、區委全面開展大調研,我舉雙手贊成,在行動上加大力度,不僅要做“馬路主任”,還要做好“敲門主任”。
【調研手記】馬路主任+敲門主任:美好生活再出發
成績不講跑不了,問題不找不得了。我尤其關注群眾集中反映的“熱問題”,見慣不怪的“小問題”,與時俱進的“新問題”。找到問題,還要追根溯源,望表知裡,對症下藥。
深究——找准問題,刨根問底
走街串巷、走家串戶是街道干部的本份。大調研給了我們一塊敲門磚,進百家門、結百家情、解百家憂、暖百家心。
深挖——解剖麻雀,由點及面
深訪——走進家門,敲開心門
此次大調研重在發現和解決居民們的“急、難、愁、盼”問題,而真正了解這些問題的正是居民自己。隻要我們換位思考、深入了解、解決問題,群眾的獲得感提升了,心門自然會打開,社區的溫度也必將同步提升。
敲開高師傅的家門,能明顯感到他的不情願。客套而又程式化的寒暄,透露出主人盡快送客的意圖。盡管如此,不想草草結束的我還想做下努力:“高師傅,你家廚房窗口望出去視野不錯啊。”高師傅眼睛一亮,成功被我“套出了”話:“你眼光不錯,我這裡看得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東西啊!”隨后小廚房窗口所能望到的共享單車亂停放、僵尸車佔道、陌生外來人員影響小區安全等問題,都被娓娓道來。我一一記下了高師傅反映的問題及建議,原本以為“一無所獲”的我“收獲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