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杰:关于“左琴右书”的溯源
2017-12-06 08:00:14
陈先生回信说,“你要作古琴讲座,很有意义。这系列讲座有《左琴右书》之称,这也很好。我以前也知道有《左琴右书》的说法,我认为此“书”是书本的“书”,例如《乐琴书以消忧》。不过有一种说法是此“书”是书法的“书”,书写的“书”。查《百度》都是后人引用,你可不可以找到《左琴右书》的出处及原文 是什么?”
罢宴之后,赞皇顾润州曰:“见明珠者始贱鱼目,知雅乐者方鄙郑声。自朴散为器,真意在琴。与众乐同出于虚,独能致静;同韵五音,独能多感;同名为乐,独偶圣贤。是宜称德,切近于道。昔尧以美利利于天下,曲名始畅,自舜禹至于夫子不止。且声著哀思,或当戚自陈。其后居常玩之,和理所措。若然者,宁袭陶公真意空拍而已?岂袭胡笳巧丽,异域悲声?我有山水桐音,宝而持之,古操则为,其余未暇。”
韩杰
#p#分页标题#e#上文明确指出:有琴有书,载弹载·咏。琴可以弹,书可以咏。书法怎么能咏呢?由此可见,这里明确说左琴右书的“书”是指开卷有益的书籍,而非书法。
文/韩杰
再从文字的起源看,“书”字的本义是用笔写字。在古文字中,書是用手执笔写字的形状。因此可以说这是“书”字本来的意义,是一个动词,是书写、书法等。但是把写出来的木简穿成一排给人看,是书简。订成一册是书册、书籍丶书本。是一个名词。可见“书”字本身是有两重含义的。比如,琴棋书画,文人四友。这是文人休闲时的作为。这里面的“书”是书法的意思。而文人之坐,必左琴右书。这是文人生活中的状态。不读书何以成为文人?这个“书”字一定书籍的意思。
后来,陈老师在来信中说,查到了《颜氏家训》中有:“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图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贵人君禄位也。”
接着,我又查到了一个资料:唐代司马承祯《素琴传》中记载:自古贤人君子,莫不操之以无闷,玩之而无厌。左琴右书,盖有以也。清素者,以山名桐柏,而桐树生焉。地号灵墟,而灵气出焉。故有将遽长佳材,则成雅器,调高方外,弄送邱中。同心之言,得意于幽兰矣!岁寒之操,全贞于风松矣!相与为冥寂之友者,淡交于琴乎?
《关于“左琴右书”的溯源》
我在这里引用了几篇古代文献,展示的是古人生活的态度,生活的场景。我想这对于当代众多喜欢古琴的朋友应该是有启发的。喜欢古琴的人也要把读书放在重要的位置。老一辈琴家常说“古琴功夫在琴外”。这个琴外读书,领会传统文化各方面的精髓,是同等重要的功夫。因此,我们要把弹古琴当做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必追求成名成家。做一个有高雅情趣的读书人,做一个有文化的弹琴人。
·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
古人流传有两句话,一句是“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另一句是“君子以琴书自娱”。“左琴右书”,是说一个读书人要修炼成君子,读圣贤书与弹古琴,一个都不能少;而“以琴书自娱”,是说君子要使内在的生命得到快乐,一要读书明圣贤的道理,二要弹古琴达到内心的和谐。可见文人还把琴当成是一种修炼纯净思想的内省方式,由此也可以看出琴在修身养性方面的重要性。这里主要说的是琴。
在《太古遗音》的“琴议篇(一)”中有记载:“琴者禁也,禁邪归正,以和人心。始乎伏羲,成于文武。形像天地,气包阴阳。神思幽深,声韵清越,雅而能暢,乐而不淫,翼赞王化。善听者知吉凶休咎,存亡。善鼓者变动阴阳,聚散鬼神。是以古人左琴右书,无故则不彻。琴之为义大矣哉。”
9月初,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成立后的个系列活动是举办“左琴右书——古琴文化系列讲座”。我是讲,我把我要讲的内容向我的老师陈长林先生作了汇报。
我一边在互联网上查找,一边约请朋友帮助查找。吴寒先生从图书馆找到一篇文章。汉代刘向<列女传>楚于陵妻 一文记载:“楚于陵子终之妻也。楚王闻于陵子终贤,欲以为相,使使者持金百镒,往聘迎之,于陵子终曰:「仆有箕帚之妾,请入与计之。」即入,谓其妻曰:「楚王欲以我为相,遣使者持金来。为相,明日结驷连骑,食方丈于前,可乎?」妻曰:「夫子织屦以为食,非与物无治也。左琴右书,乐亦在其中矣。夫结驷连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今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怀楚国之忧,其可乎!乱世多害,妾恐先生之不保命也。」于是子终出谢使者而不许也。遂相与逃,而为人灌园。君子谓于陵妻为有德行。诗云:「愔愔良人,秩秩德音。」 此之谓也。 颂曰:于陵处楚,王使聘焉,入与妻谋,惧世乱烦,进往遇害,不若身安,左琴右书,为人灌园。 ” 我看了这篇文章真的挺感人的。
这篇唐代古文也许是首次提出“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的。
《颜氏家训》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古代名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在社会立足,贵在能有益于他人和社会,不能只说高谈阔论,弹弹琴,写写字,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这样的人生缺少意义。古人有“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之句,另一句是“君子以琴书自娱”,说的都是中国文人的内在修养与生活态度。陈老师说,看了这些后,我仍然认为“书”应是圣贤“书”,书本的“书”。 是的,这个故事并沒有说这个书是书法还是书籍。
是知赞皇所好,无非训典,似有道而犹重之若此,况乃真有道之士乎?辄纪述所论,贻诸达者。
陈先生提出的问题很有现实意义.现在以“左琴右书”为名的展览挺多,而展览中是书法展。还有以“左琴右书”为名的网名和活动也挺多的。但“左琴右书”中的书究竟是书法还是书籍?有许多人还是不明确的。确实有必要查找一下这个提法的内容和出处。
文章得到原作者授权,转载请联系平台申请授权。
2017年11月25日
关于“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的来历,全唐书中有唐代散文家柳识写的《琴会记》一文。全文如下:"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雅好阅古,古亦置于舟车也。大历六年,浙西观察使苏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赞皇公祗命朝于京阙。春正月,夕次朱方,刺史樊公称江月当轩,愿以卮酒侑胜。居无何,赞皇公弦琴,樊公和之。演操相应,澄清抚绥,递为伯牙,更为子期。琴动人静,琴酣酒醒,清声向月,和气在堂,春风犹寒,是夜觉暖。
在《敬斋古今注》“论陶渊明读书与弹琴”一文中引用陶渊明的《答庞参军》云:“衡门之下,有琴有书,载弹载咏,爰得我娱,岂无他好,乐是幽居。”《归去来辞》云:“说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与子俨等疏》云:“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使果不求甚解不取弦上之声,则何为载弹载咏以自娱耶?”
现在应该明确了,左琴右书的“书”字是书籍的意思。左琴右书是古代文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以琴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以书拓展知识,增长才干。两者缺一不可,所以说:士无故不撤琴瑟。读书当然是文人每日的必修课。
- 上一篇:银联二维码支付海外积极圈地
- 下一篇:【忻州记忆】追本溯源(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