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知|23456 教你保护个人信息
2017-09-28 08:00:29
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信息,防治中毒而导致账户资金受损。一旦二维码中植入了木马病毒,可窃取网银密码,并把钱转走
两种公共设备,请慎用!
拒绝诈骗从预防个人信息泄露开始,不用用尽全身力气,只需动动手,你可以带领家人远离诈骗,诈骗远一点……再远一点……
1.各种单据
公共手机充电桩
3.“允许搜索”
旧手机不要当垃圾扔掉,停用是要将手机恢复出厂设置或格式化,再存入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将手机的存储空间沾满。
2.尽量携带自己的充电设备
2.网上互动
6.旧手机
4
在微博或者朋友圈中,一些评论或转发会出现诸如姓名、职务等信息,对此互动要注意保护隐私。
收到短信内容涉及网址的,不确定短信发送者是,尽量不要去点击。
3.位置:带有位置信息的图片会暴露非常真实的个人信息。
1.公共场所尽量不使用无需密码的免费WIFI。
在社交账户如实填写个人信息(姓名、手机号、住址、学校等),会被别有用心的人盯上,所以要谨慎填写身份信息。
车票、机票以及快递包装上的物流单等,都包含你的个人隐私,不要熟手丢弃。
微信上“附近的人”功能,可定位你的位置。一次点击“设置-通用-功能-附近的人”选择“清空并停用”。
1.网上测试
互联网时代,你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吗?什么样的链接不能随便点? APP如何使用才安全可靠?......超实用个人信息保护指南。
“测测你的前世是谁”、“测测你的出轨概率”……测试时输入的姓名、生日、手机号码等,会被存入后台,对其梳理,有可能拼凑出完整的个人信息。
五类个人信息别乱晒
3
2.护照、家门钥匙、车牌:会透露你特定时间所处的特定位置和生活圈范围。
1. 火车票、飞机票、登机牌:条形码或二维码含乘客的个人信息,容易被窃取个人信息。
2.使用无线WIFI登陆网银或者支付宝时,可以通过专门的APP客户端访问。
各类考试报名、应聘面试等,常复印有个人信息的资料,一些打印店会偷偷留底再转手卖掉,对此要确保在复印完之后删掉个人资料。
5
5.家中老人的照片:晒家中老人的照片,会让坏人更容易把他们认出来。如果有人对老人说出孩子的姓名,再附加任何一条谎言,都能轻易让老人掏出半辈子的积蓄。
1.在充电时,不要点击任何手机提示框出现的同意或者信任按钮。
4.“允许查看”
四种隐私功能要关掉!
4.孩子照片及姓名:爱晒孩子照片的父母们,不放限制一个分享的范围,以分组的形式分享给亲人看。
在微信“隐私”选项中,关闭“允许陌生人查看十张照片”。
2
1
在微信“隐私”中,关闭“通过QQ号搜索到我”和“可通过手机号搜索到我”
5.“个性化服务”
公共WIFI
3.为了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把WIFI连接设置为手动。
4.复印资料、身份证
3.安装一些手机防护软件。
三种链接别乱点
2.来历不明的二维码
1.“附近的人”
2015年4月到2016年6月,6.88亿网民因为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金额915亿元,人均为133元,平均每周收到垃圾邮件18.9封,垃圾短信20.6条。76%网友遇到“冒充银行、互联网公司、电视台等进行中奖诈骗的网站”;55%网友遇到“冒充公安、卫生局、社保局等工种机构进行电话诈骗”47%网友遇到“社交软件上冒充亲朋好友进行诈骗”;37%网友因受到各类网络诈骗二遭受经济损失。
苹果手机系统中有“常去地点”功能,会显示你常去的位置。点击“设置-隐私-定位服务-系统服务-常去地点”,关闭即可。
不少商家通过手机客户端定位用户,推送商品或服务,用户被实时“监控”,再次提醒,不必要的定位服务要随手关掉。
六种途径“被泄露”
2.“常去地点”
3.手机短信中的链接
3.社交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