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科溯源

www.bluearp.com

我們需要怎樣的研學旅行

2017-08-13 08:01:14

兩漢承繼戰國游學之風﹐學子們為學經,遠行訪師問道﹐既求聞達也求仕途。游學豐富了學子﹑士人的知識與閱歷﹐也成了許多人。如司馬遷“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見《史記‧太史公自序》)遊歷和文化訪古﹐對其終成《史記》﹐有很大的助益。

當時名師碩儒所在的書院﹐常常成為一地教育﹑學術中心﹐吸引遠近的學子趨而往之﹔士子們則利用科舉和出仕機會頻繁旅行﹐深入瞭解各地歷史文化﹑名勝遺產﹑典制賦役﹑科技發明﹐觀察社會﹐推動文化﹑社會變革。如宋代的沈括少隨父宦游州縣﹐出仕後重遊歷研究﹐他“博學善文﹐于天文﹑方志﹑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宋史‧沈括傳》)﹐後寫集科技之大成的《夢溪筆談》。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談畫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鄄鄂。”

與此相適應﹐研學旅行首先要教會學生養成謙和﹑好學﹑文明﹑禮貌﹑包容﹑寬厚的習慣﹐學會與人相處和團隊合作﹐學會做人做事﹐學會與自然﹑社會和諧共存。一方面﹐研學旅行是個體性的﹐要讓學生學習知識﹑學會自我認知﹐通過旅行增長閱歷﹑鍛煉意志﹑修為人格﹔另一方面﹐研學旅行也是群體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的﹐即引導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人生﹐走向實踐﹑走向社會﹐體悟人生與社會﹐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學會服務他人﹑服務社會﹐對國家和社會有責任和擔當。

 

 

 

    (作者﹕陳文傑﹐系港中旅集團公司旅遊產業研究院院長)

 

 

第四﹐積極探索教育部門和旅遊部門研學旅行跨界產業化運作﹐努力培育研學旅行市場主體和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要明確政府與市場邊界﹐探索研學機構﹑研學基地的資質認定﹐摸索研學旅行導師制﹐實施標準化服務體系和安全保障體系﹐進而出臺和推行研學旅行國家標準﹔逐步推進研學旅行﹐通過試點摸索經驗﹐總結經驗分類推廣﹑管理不斷提昇﹐做到活動品質持續提昇﹐組織管理規範有序﹔要努力培育研學市場主體﹐從旅遊企業﹑教育中介機構中選優用優﹐避免市場劣幣驅逐良幣現象﹐進而產生產業聯動﹐以推動地方教育和旅遊產業的協同發展。

 

唐代興“壯游”﹑旅行學習之風﹐眾多士子走出書齋﹐多作郊遊﹑遠行﹑交友﹑邊塞之旅。他們訪古問俗﹑優游林下﹑尋幽探勝﹑結交豪傑﹑相互學習﹐在旅行中學習知識﹑體悟人生﹑修為人格﹑傳承文化﹐成很多傳世的詩篇﹐而開放﹑包容的文化﹐更成了當時文化的空前繁榮。

及至戰國﹐諸侯併起﹐厚招游學﹐廣納賢能﹔文士們通過游學增進學識﹐進而充當縱橫家游說諸侯國﹐以言策建立功業﹐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成了一大批人才。

﹐政府要協調一致﹐形成系統規劃和機制﹐並給予研學旅行政策優惠。研學旅行體系建設需要教育﹑旅遊﹑文化﹑財政﹑公安﹑交通﹑食品藥品監管等部門的密切配合﹐要有各部門協調一致的系統化的發展規劃﹐形成跨政府部門的統籌機制﹑組織實施機制﹑課程教學機制﹑引導宣傳機制﹐建議建立研學旅行基地建設﹑經費統籌機制和安全責任機制﹐確保研學旅行的順利開展。

規範﹕需要怎樣的研學旅行

直到2013年﹐在旅遊界的推動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民旅遊休閑綱要(2013─2020年)》﹐倡導“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才正式為研學旅行正名。此後又有系列政策出臺﹐研學旅行開始受到教育界﹑旅遊界和學生家長們的普遍關注。

 

 

發展﹕研學旅行的興起及現狀

及至宋代和明清﹐游學﹑書院文化盛行﹐士人旅行制度化﹐社會逐步形成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主流意識。宋代理學家﹑思想家朱熹主張學子不應拘於一隅﹐而應“出四方游學一遭”(《朱子語類》)。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強調行中去悟﹐實踐中學﹐學以致用﹐這一人文精神貫穿古今﹐影響了後世許許多多的人。

 

第三﹐建議以教育部和國家旅遊局為主﹐健全研學旅行組織實施和管理體系。吸納國家發改委﹑公安部﹑財政部﹑交通運輸部﹑文化部﹑食品藥品監管總局﹑保監會﹑共青團中央﹑中國鐵路總公司等部門合作﹐聯合成立“國家研學旅行專門指導委員會”﹐同時成立國家級專家智庫支持產業發展。從百年樹人﹑國家戰略的高度聯合出臺政策﹐對有組織的研學團隊實施門票優惠﹐對指定線路提供折扣機票﹑車票優惠﹐對研學的經營單位實施稅收優惠﹐組織保險公司推出研學旅行的特惠保險等﹐加快研學旅行的健康發展。

 

#p#分页标题#e#

外來的修學旅遊理念﹐對國內一部分家長產生了影響。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家長﹑學生們對國內修學旅行﹑出國遊學的需求日殷﹐一些教育理念較開放的學校開始組織學生修學旅遊﹑出境游學﹐不少旅行社因應需要推出一些修學旅行或海外游學旅行團﹐推動這一市場向前發展。可惜的是﹐更多的學校只專注于高考應試﹐尤其擔心出現安全事故﹐所以一直沒有制度化﹑規模化地開展修學旅行或出境游學。而由於沒有出臺政策規範引導和監管﹐出國遊學總體呈現野蠻生長的狀態。

#p#分页标题#e#

第二﹐建議將研學旅行納入我國學校教育大綱和學校教育教學內容﹐納入學校綜合素質考評體系﹑學分管理體系。各地要把研學旅行實施情況和成效作為學校綜合考評的重要內容﹐系統建立學校研學旅行教育體系。研學旅行應實施國內研學﹑出境研學﹑入境研學一體化運作﹐逐步建立小學階段以鄉土鄉情為主﹐初中階段以縣情﹑市情為主﹐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為主﹐並能開闊國際視野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體系﹐強化雙向交流﹑中外交流﹐強調行中學﹑行中悟﹑實踐中學﹑學以致用﹐謀求全面發展。

    編者按﹕研學旅行是近十年來出現的新詞﹐由我國古代游學﹑近代修學旅行﹐逐步演變發展而來。研學旅行延續和發展了我國傳統游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為素質教育的新內容和新方式。自2013年以來﹐國務院以及教育部﹑國家旅遊局等部門陸續出臺文件支持研學旅行﹐數億學子走出校門﹑走進大自然﹐走嚮火熱的生活實踐。探索研學旅行的發展﹐對我國推進教育改革﹑促進下一代素質提昇和成長﹑促進教育與旅遊產業跨界融合發展﹐都具有現實意義。

 

根據教育統計公報﹐我國到2015年共有小學在校生9692.18萬人﹐其中四至六年級約4800萬人﹔初中在校生4311.95萬人﹐初一初二兩個年級約2800萬人﹔高中生4037萬人﹐一到二年級2700萬人。以此推算﹐全國適合參加研學旅行的潛在學生人數可能超過1億人。這是非常大的數字﹐也是非常大的一個產業。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提昇研學旅行的整體水準﹖如何推進教育與旅遊的跨界融合發展呢﹖

溯源﹕從“游學”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改革開放之後﹐大量來自日韓﹑東南亞和歐美國家的“修學旅遊團”來華修學旅遊。當時﹐中國國際旅行社﹑中國旅行社﹑中國青年旅行社三大總社及地方旅行社﹐紛紛成立“修學旅遊”接待部門﹐組合﹑推出許多具有文化資源特色的修學旅行線路產品﹐接待了數以十萬計的外國修學旅行者﹐播下了漢文化的親近感和國際友好的種子﹐各地積累了大量修學產品組合﹑組織接待和安全保障的寶貴經驗。

20世紀3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抱著教育救國理想積極倡導“知行合一”﹐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組織新安小學的“新安旅行團”作長途修學旅行。在50天時間裡通過唱歌﹑勞動﹑賣書賣報﹑愛國演講等辦法自籌經費﹐看江南風光﹐觀察﹑學習沿途地理﹑風俗﹑民情﹐瞭解近代工業文明﹐旅途中學生們愛心相助﹑增進情感﹐學到很多關在學校死讀書學不到的知識。學生們還參觀英法日等佔領的上海租界﹑淞滬抗日戰場﹐瞭解愛國軍民奮起抗戰的英勇事跡﹐增加學生們國家民族的責任感﹐開創了我國修學旅行的先河。

 

 

 

 

發展研學旅行﹐需要有清晰的戰略目標和頂層設計﹐應該把研學旅行體系建設提高到提昇國民素質﹑提昇國家文化軟實力﹐以及國家重要的對外教育﹑文化交流的戰略高度來認識。我們要培養的人﹐應該是有境界修為且富國家認同感﹑社會責任感﹑宏大視野和時代精神的合格公民。這要求我們在設計研學旅行體系時﹐要植根國情﹑放眼世界﹐把培養有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的人當成重要的努力方向﹐要培養一批善於用好各種信息﹑富於實踐創新精神﹑有跨文化溝通能力﹑能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能力的人才。

 

其次﹐要培養學生的理性﹑探究﹑實踐和創新精神﹐以及責任感﹑堅持﹑毅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研學旅行要根據時代要求﹐立足國情和社會需要﹐注重學生﹑學校的主體性﹐強調學習性﹑探究性﹑目的性和責任感﹐根據條件逐步開展著眼於鄉情﹑市情﹑國情﹑國際的研學旅行﹐讓學生更瞭解社會﹑瞭解國家﹑瞭解世界﹐增加民族認同和情感認同﹐並將學到的知識綜合應用於實踐﹐積極培養與此要求相匹配的學生﹐培養學生成為有跨文化溝通交流能力﹑有全球眼光和責任感的新型人才。研學旅行要強調專業性﹑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教育性﹐成為一種創造性提昇素質教育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們喜聞樂見﹐形成中小學生廣泛參與﹑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藉此開發學生多方面的潛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教改透視】

 

 

 

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社會發展時期對教育有不同的要求﹐很多學校組織了各種帶有研學性質的勤工儉學﹑愛國主義教育﹑紅色旅遊﹑歷史文化探源﹑地質生物考察等活動。而校外機構組織的研學旅行﹐還是伴隨改革開放的深入才開始出現的。

 

 

溯源我國的研學旅行﹐可追及春秋戰國的“游學”﹐多指遠游異地﹐從師學習﹐以所學游說諸侯﹐求取官職。史載孔子招徒講學﹐率弟子們周遊列國﹑傳道授業﹐弟子們跟隨他遍訪都邑﹐從睏頓碰壁中體悟人生﹐開闊眼界﹐瞭解民風政情。

第五﹐高度重視並建立政府主導﹐學校﹑企業﹑機構﹑家庭各負其責安全保障體系。建立健全研學旅行安全預警和應急體系﹐建立包括旅行意外保險﹑研學專項保險在內的安全和應急綜合保障體系。可以借鑒旅遊行業經過幾十年摸索形成的旅遊安全立法﹑安全保障體系和保險等經驗﹐逐步做到讓研學旅行有法可依﹐建議採取強制性的意外保險制度﹐同時讓研學旅行的安全警示﹑應急體系和應急預案等體系高效運轉﹐形成基礎條件保障有力﹑安全責任落實到位﹑讓學校和家長放心的研學旅行發展體系。  

提昇﹕研學﹑教育和旅遊融合發展

蓝城云软件产品收费标准

二维码应用云溯源

联系我们
现在注册,即可享受免费生成二维码溯源
蓝城云微信
购买咨询
溯源解决方案
灵活的合作方式
1对1贴心售后服务
2017 bluearp.com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07110号-1
溯源软件,溯源系统,二维码溯源,溯源管理软件,查询真伪,二维码溯源2222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22-82939965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8:30-18:00
7*24小时咨询热线 业务咨询

许经理 13001001853

项目咨询

闫经理 13051250015

王经理 13051210015

扫码关注
扫一扫关注溯源案例
返回顶部
022-82939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