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成为黑龙江垦区供给侧改革主旋律
2017-08-03 08:01:10
优化种植结构是调优产品结构的前提。垦区上下按照“调减玉米、稳定水稻、增加大豆杂粮、扩大饲草果蔬”的思路,积极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结构,实施农业“三减”措施,实现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业快速发展。记者从总局绿色食品办公室了解到,截至去年底,垦区落实“三减”示范面积193万亩,绿色食品种植总面积达到3300万亩,有机食品认证总面积达到245.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到3314.51万亩。
随着全面小康社会进程加快和社会供给结构变化,打造“绿色粮仓”成为垦区的新任务。今年,垦区将食品安全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把增加安全、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将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助力实施“优质米工程”,不断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品质、口感的要求。红兴隆管理局在发展安全食品上大胆抢跑,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将全局360万亩水稻全部纳入到体系之中,打造中高端食品供应基地。据了解,通过严格监管种出的水稻,稻农卖到当地的大米加工厂时还要凭“身份证”登记,一旦发现大米有质量问题,可以根据“身份证”追溯产品的上游供应链,跟踪下游消费市场,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现在消费的农产品从以温饱型为主体的格局正在向风味型、营养型、健康型、便捷型甚至功能型的方向转变。作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垦区主动适应消费市场结构升级和政策新变化新趋势,在调整农业结构上对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主动发力,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让改革释放红利。
7月10日,名山农场红禾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将1500只鸭子放养到稻田里,由于去年的“鸭稻”效益好,种植户加入合作社的热情高涨。今年,合作社又增加了“蟹稻米”“鱼稻米”等生态米品种,使合作社主打品牌生态米种植面积从600亩拓展到1500亩,并向观光农业方向发展。红禾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岳远杰说:“现在的消费者很认绿色有机产品,为此,我们合作社今年积极发展‘鸭稻’‘蟹稻’和‘鱼稻’等绿色生产模式,带动大伙创收。这个生态米的价格可了不得,要高于普通米的价格一到两倍呢,供给侧改革很让我们受益啊。”
调顺产业体系,需要着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的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垦区牵住调顺产业体系这个牛鼻子,以“两牛一猪一禽”为重点,积极推进现代奶牛、肉牛、生猪和禽产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带动三产融合发展。在垦区,三产融合典范当属“宝泉岭模式”。北大荒宝泉岭农(牧)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封闭式全产业链一体化运营模式,建成完善的种鸡繁育体系、饲料生产供应体系、肉鸡屠宰加工与销售体系,全年屠宰白羽肉鸡4000万只,全年预计消耗玉米15万吨,消耗使用稻壳30万立方米,实现以养带种,以种促养。垦区将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养生度假农业”和“都市农业”,带动相关产品加工和销售。(采编:朱作杰)
让土地喘口气,“绿色”更持久。今年,垦区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修复治理生态环境、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为中心,在调好生产方式上持续发力。除了探索推广“鸭稻”“蟹稻”“鹅玉”等生态种养模式外,还实施高效生态循环经济模式项目。5月13日,总投资2.5亿元、利用废弃秸秆制作生物碳基复合肥项目在前进农场开工,预计年底投产,这一项目可以消耗农场大量秸秆,不仅给农场和职工带来经济效益,也符合农业“三减”和修复土壤的可持续发展。牡丹江等5个奶牛大局继续实施粪污无害化大面积机械化还田项目试点,切实抓好畜禽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肥料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