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科溯源

www.bluearp.com

楚天都市报:“野生”二维码的杂草该除了

2017-06-30 08:01:18

  《法制晚报》:不让二维码泄露信息甚至诈骗钱财,广大市民提高防范意识同样重要。“路边野花不要采”的俗语如今改成“路边的野码不要扫”或许更为贴切。只要老百姓擦亮双眼,不要扫那些来路不明的二维码,不要打开不明链接,不要下载不明程序,不会因占小便宜吃了大亏。

  二维码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交媒体、移动支付、产品促销、应用程序下载等方面。但记者调查发现,由于制码技术几乎零门槛,不法分子将病毒、木马程序、扣费软件等植入二维码,消费者扫码被盗刷现象时有发生。(2月28日《新华视点》)

  当下,大家已经享受到了技术带来的便利,不可能为此因噎废食。清除二维码乱象,势在必行。在风险控制上,一些大平台已经做出了范例。比如,要求用户用指定APP扫码,在后台设置过滤系统,识别和鉴定虚假二维码,堵上“扫错码”的漏洞;或者,由用户生成动态二维码,终端负责识别,增加风险确认环节,减少用户主动扫码的机会,降低其支付风险等。

  其实,以“二维码”为代表的新技术,初衷都是为让生活更为智慧和便利。技术本身是无罪的,错的是钻技术空子、滥用技术作恶的人。要让新技术真正妥帖地服务于生活,安全保障必不可少。但是,正如同二维码的生产和流通至今没有明确主体,缺乏统一管理一样,许多技术在迅猛发展之际,并未将安全作为重要的因素考量,留下安全漏洞。

  目前比较新型的二维码诈骗案例,是共享单车扫码诈骗,骗子将虚假的二维码覆盖在车身二维码上,用车人一不小心,“扫码骑走”变成了“扫码上当”。共享单车才兴起,这么快被骗子盯上,也是够无语的。

  网友“敬一山”: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商业模式建立在精准掌握个人信息的基础上,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多一些信息安全意识,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

  声音

  对此,去年8月3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文,明确指出支付机构开展条码业务需要遵循安全标准。目前,尽管大的支付平台,具备了相当的风险防范能力,但因为制作没有门槛,监管无法尽善,很多带有危险陷阱的野生“二维码”,依然广泛传播。

  至于更长远、更广泛的监管,则有赖于监管部门设立专门的平台,建立中心数据库,让二维码发布者有登记有备案,让每一个二维码的来龙去脉可追可溯。只要形成规范,严查细节,除去杂草丛生的野生“二维码”,移动支付的春天才会真正带来。

蓝城云软件产品收费标准

二维码应用云溯源

联系我们
现在注册,即可享受免费生成二维码溯源
蓝城云微信
购买咨询
溯源解决方案
灵活的合作方式
1对1贴心售后服务
2017 bluearp.com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07110号-1
溯源软件,溯源系统,二维码溯源,溯源管理软件,查询真伪,二维码溯源2222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22-82939965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8:30-18:00
7*24小时咨询热线 业务咨询

许经理 13001001853

项目咨询

闫经理 13051250015

王经理 13051210015

扫码关注
扫一扫关注溯源案例
返回顶部
022-82939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