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科溯源

www.bluearp.com

中国杨梅的“余姚现象”:大户带小户 产业到生态 让杨梅带着二维码走向世界

2018-05-18 08:00:26

    从25岁开始,叶佳男开始了杨梅创业之路,到已经有8年多的历史。

    康林昌坚信,如果当时到达长安的是杨梅,那么余姚杨梅一定会出现在大文学家的文章和诗词中。

    余姚市西山杨梅专业合作社社长宋扬杰自称是农民,也被戏称为“隐形富裕人口”。宋扬杰目前经营着300亩的杨梅园和400亩茶园,在趟出一条杨梅销售路后,在村子里率先成立了杨梅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建立统一的杨梅品牌和杨梅包装。

    这里的杨梅世世代代生长,仅仅是存活的杨梅树,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宣张龙带领媒体行记者来到一颗杨梅古树下,虽然没有确切的考证,宣张龙说,这颗古树已经有至少一百多年历史。

    通过精准扶贫,龚文钿表示,“杨梅大观园”的品种引荐到贵州、云南等省份的不发达地区,促进当地农民收入新增长。

    而是这颗古树,见证了明末清初时发生的一场土地争执。汪国云介绍,当时本村的两家村民曾因为山上的土地发生争执,所以在树下立了两块石头作为标记,一个石头上刻着“界”字,另外一个石头上刻着“宣”字。

    5月13日,CCTV-7乡村大舞台在余姚三七市镇石步村录制节目,机器人“王阳明”与观众互动。未来网记者贺卓辉 摄

    5月12日,“十里梅乡”的正在搭建塑料温室。未来网记者贺卓辉 摄

    金建芬并没有刻意去统计农民究竟是几倍的收入增加,单在十年时间,村民的杨梅收购价格从初的5元一斤,增长到25元一斤。

    在金建芬的农场,每一颗杨梅都有编号、种植时间标识。未来网记者贺卓辉 摄

    改革开放不仅仅给凤山街道穴湖杨梅基地的老百姓带去了生产积极性,更带去了生产模式的转变。

    创业:大户带小户 让杨梅走向海外市场

    本次余姚杨梅媒体行中,中央电视台乡村大世界的节目组来到三七市镇石步村现场进行节目录制,现场,机器人“王阳明”向观众推荐了余姚杨梅。

    收获桶金之后,叶佳男建立了自己的农场,逐渐与当地的农户合作。目前,与叶佳男农场合作的农户,每年都会有五六十户,去年的销售量已经达到8万斤左右。

    “目前农民的杨梅收入已经占到了家庭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康林昌介绍。

    这样的古树在余姚还有很多。

    5月12日,余姚杨梅节媒体行记者在马渚镇沿山村杨梅林采访。未来网记者贺卓辉 摄

    溯源:7000年种植历史 杨梅之乡助力精准扶贫

    5月12日,凤山街道穴湖杨梅基地,登顶可以俯瞰整座小城。未来网记者贺卓辉摄

    古杨梅树是历史的“活化石”。

    行走在梅溪村的乡间公路上,一块醒目的“十里梅乡”标识十分引人注目。这里是余姚古老的杨梅林,杨梅足足蔓延了十公里,因此被称为“十里梅乡”。据当地村民介绍,每到杨梅季节,这条公路乃至附近的告诉公路都会被车流堵得死死的。

    马渚镇沿山村是当地的杨梅专业特色村之一,村支书宣张龙告诉记者,目前村子里有2500多亩杨梅树,主要是以粉红杨梅和夏至红品种为主,目前全村有697户,90%以上的村民都在种植杨梅。2016年,杨梅的收入达到5000多万元。

    由于杨梅的销售量主要集中在10天左右,叶佳男以杨梅为核心,逐步建立了“杨梅周边”相关产业:杨梅采摘、农家餐饮、其他农作物采摘……叶佳男介绍,每天平均会有100人左右的客流量,杨梅销售已经实实在在带动农场经济的发展。

    金建芬的每一颗杨梅树都有一个编号,这个编号通过手机二维码,与运输中的每一粒杨梅相连。

#p#分页标题#e#

    正在基地工作的一位当地大爷告诉记者,自己已经种了三十多年杨梅,目前手里有上百亩的杨梅林,每到杨梅成熟的季节,会有电商和供应商提前预定。

    这场跨时空的交流其实并非虚构,余姚市林业特产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工程师汪国云告诉记者,在余姚的杨梅林中,走不了多远可以寻到一颗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杨梅树。尽管没有详细的考证,但是从树的粗细和生长状况来看,可以推测出有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

    新时期的杨梅产业:大数据高科技保障杨梅质量

    据余姚市统计局的数据,余姚市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4.5%、57.2%、38.3%。也是说,农业生产总值在余姚市的产业比例中只占4.5%。

    这一比例在余姚可以称为一种现象。

    但村民的销售是分开的,宋扬杰的回答很实在:“统一品牌后,余姚杨梅越来越被外界知晓,品牌认可度和销售价格自然增长。”

    大户带动小户的模式已经在余姚形成特色。

    马渚镇沿山村的一颗百年杨梅古树。未来网记者贺卓辉 摄

    这一幕出现在浙江余姚三七市镇石步村。2018年中国机器人峰会刚刚在这座城市落下帷幕,还有十余天,这座有着“重金属”味道的工业城市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杨梅节。

    文亭镇农业农村办公室主任龚文钿介绍,余姚杨梅种质资源圃是目前国内收集杨梅品种多、规模的?“杨梅大观园”,融科研、生产、生态、旅游等诸多因素为一体,面积为500亩,通过引进、嫁接等方式,种质保存区内现拥有省内外杨梅种质资源近120种。

    在对浙江省余姚市境内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的考古中发现,早在七千年以前,这里有杨梅原种存在,另据史书记述,人工栽培历史亦有二千余年,自汉代至明代都有对杨梅的记载。

    大数据让杨梅这个对余姚来说十分古老的产业变得更加现代化。

    守业:改革开放先行区 让杨梅增产丰收

    5月12日,金建芬和她的千亩杨梅园。未来网记者贺卓辉 摄

    而如今,跟随中国的农产品走出去战略,金建芬已经将余姚的杨梅销售到了新加坡和加拿大,真正让余姚杨梅走向了世界。

    康林昌是凤凰山街道穴湖杨梅基地的老支书,他告诉记者,在1970年代,这里曾山上的杨梅种植面积只有500亩左右,当时山归属于集体所有,所以大家的种植积极性并不是很高。1978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农村施行,这里的荒山也从集体所有转为村民个人承包。在过去几十年,杨梅的种植数量从过去的500亩增加到5000多亩,目前,大多数农民都在种植杨梅。

    2015年10月,余姚市丈亭镇建成了杨梅种质资源圃,正式对外开放。

    登顶凤山街道穴湖杨梅基地,可以将整座小城的景色尽收眼底。漫山遍野的杨梅山在几十年前也曾是一片荒山。

    面对媒体记者,金建芬表达了自己当时种杨梅的初愿望:“在我小时候,每到杨梅季节,左邻右舍都会有亲戚送杨梅,当时我想,如果将来我有一个杨梅园,我也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送杨梅。”

    康林昌介绍,在当地农民的收入比例中,杨梅收入占三分之一,其他农林作物收入占三分之一,而余姚作为工业城市,农民的打工收入占三分之一。

    5月12日-5月13日,未来网记者走进多家余姚市的杨梅专业特色村和中国杨梅种质资源圃,考察中国杨梅产业和杨梅文化背后的“余姚现象”。

    这个愿望在十八年前实现了,而如今,金建芬是当地的杨梅销售大户。

    在2000年左右,金建芬在牟山镇湖山村购买了三千亩荒山的使用权,在山上种满了杨梅树。金建芬回忆,刚刚开始在村子里工作的时候,老百姓的杨梅基本上不出售,主要是以馈赠亲朋好友为主。

    每到六七月,梅雨滋润了杨梅,但梅雨也给当地的杨梅产业带来一些烦恼。

#p#分页标题#e#

    “你吃的每一颗杨梅来自哪里,来自哪棵树,这棵树有多少年的历史,品种是什么,通过溯源可以看到生长成熟加工运送的全过程。”金建芬介绍。

    中国杨梅种质资源圃。未来网记者贺卓辉 摄

    文亭镇农业农村办公室主任龚文钿告诉记者,杨梅遇到梅雨季节会成熟很快,很多杨梅遇到梅雨季节往往还没有来得及采摘已经熟透。目前“十里梅乡”正在为杨梅搭建大棚,处在温室中的杨梅将不再受到梅雨的影响,大棚技术也可以很好地控制室温、适度和并采用现代农业滴灌技术。

    “折来鹤顶红犹湿,剜破龙睛血未干; 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焉得到长安?”这是明代名臣徐阶在《咏杨梅》中的诗句。

    不仅仅是金建芬,85后青年创业者叶佳男对杨梅也有一种内在的情结。

    “我想方设法帮乡亲们将杨梅销售出去。”金建芬说,在十多年时间里,村子里的村民收入增加了好几倍。

    未来网(中央新闻网站)余姚5月15日电(记者 贺卓辉)身着蓝色长袍,手持毛笔,在现代科技下,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穿越古今,写下“知行合一”“杨梅好吃”等书法,通过一支笔打通了古今文化和美食。

蓝城云软件产品收费标准

二维码应用云溯源

联系我们
现在注册,即可享受免费生成二维码溯源
蓝城云微信
购买咨询
溯源解决方案
灵活的合作方式
1对1贴心售后服务
2017 bluearp.com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07110号-1
溯源软件,溯源系统,二维码溯源,溯源管理软件,查询真伪,二维码溯源2222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22-82939965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8:30-18:00
7*24小时咨询热线 业务咨询

许经理 13001001853

项目咨询

闫经理 13051250015

王经理 13051210015

扫码关注
扫一扫关注溯源案例
返回顶部
022-82939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