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产品何以出问题
2018-05-16 08:00:21
首先是高价格吸引了投机者。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比如在中国,生产有机农产品的土地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停止使用农药化肥,从而消除原来农药和化肥的残留。这意味着在这三年中,土地几乎没有什么产出,主要是恢复地力。再比如生产有机农产品需要投入的劳动力也比较多,因此人员工资自然要高一些。有机的种子、肥料等价格都比较高,这造成了成本提高。此外,如认证、进入市场等等都需要费用,这使有机农产品比一般农产品的成本高一些。
有机食品领域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假冒伪劣,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次,有机农业的监管成本高、难度大,而惩罚力度小。各国都建立了有机农产品的认证制度,但是问题在于,农业是一个持续的生产过程,一个农业企业可能在认证的时候符合了认证的标准,但是在以后的过程中,是否仍然在执行标准,监管不到了。本来市场应该向消费者负责,起到监管作用,但是很少有机构能够对进入市场的农副产品进行全面检查。市场监管不到位的现象几乎在所有农产品中都存在,比如一些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尽管有农药残留的监测设备,但是却看不到这些设备被使用。对于企业来说,违规成本低,即使被查到了,所受到的处罚也很轻。造假的收益很高而风险很小,那么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会很多。
既然成本高,也希望卖得贵一些,一些消费者也愿意为安全食物支付更高的价格,这造成了有机农产品的高价。高价的有机农产品不仅吸引了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者,也吸引了一些投机者,他们把经营有机产品视为一个挣大钱的机会,其中一些生产者没有生产有机农产品的技术,也没有长期投入的准备,只是想捞一把。这些人中有的人成了有机农业中的“劣币”,企图靠假冒伪劣挣钱。
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战略之一,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是食品安全战略的首要目标,政府的监管力量要更多投向与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息息相关的一般农产品监管上,特别要保障“无公害”农副产品的严格监管,杜绝超标准的农药残留,保障老百姓能吃上放心的农副产品,不可将有限的监管力量过多地用于监管有机农副产品等所谓高端产品上。
目前,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与上面这些理念存在较大的差距,经常还延续着工业化农业的模式,比如生产者还仍然是大型的农业企业,农业企业通过温室大棚等高技术改变当地的生态系统,从外面引入一些可以产生高收益的作物品种,延续传统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进入超市或专卖店,以一个比较高的价格出售给高收入人群。在这种模式下,除了不用化肥和农药以外,有机农业与工业化农业几乎没有区别,生产者与消费者仍然是分离的,要保障农产品的质量需要一整套的监管,由于监管成本高且力度弱,出现许多监管的空白。
有机农产品造假的事件时有发生,从生产、认证到流通都可能出现造假,以致被称为“有机乱象”。网络上、媒体上有不少关于有机食品造假的报道,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中国,在美国、欧洲都曾普遍存在。比如德国曾经有农场主将普通鸡蛋充作有机鸡蛋销售,并且涉及到100多个农场,社会因此产生对有机食品的信任危机。不少人担心,在有机农业领域,劣币正在驱逐良币,假冒伪劣可能会摧毁真正的有机农业。
有机农产品之所以流行,主要缘于一些人对传统工业化农业的怀疑和对食品安全的追求,而食用有机农产品不仅仅是食品安全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尽管在工业化农业的框架下,通过技术的不断进步,食品安全水平也会大大提升,比如利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可以减轻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威胁,但是信奉有机食品的消费者仍然拒绝所有的化肥和农药,希望代之以更环保、更自然的方式。有机农业的理念与传统的工业化农业有很多区别,比如有机农业更顺应自然,倡导多样性,尊重当地的生态系统,缩短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等等。
近,一些有机蔬菜公司造假贴标被央视曝光,北京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强化对有机绿色农产品质量的全链条管理。
另外,服务于出口的有机农产品生产,要发挥市场的作用,采取国际市场接受的监管体系。对于有机农业,我们应推动有机生活以替代单纯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建立消费者和生产者沟通的渠道,通过社会的力量,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