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助力首府志愿服务常态化
2018-04-28 08:00:19
“通过运用‘互联网+’思维,让善行义举传播更广泛,吸引更多人来参与文明行为。”张琦说,“各类志愿服务不仅丰富了我们的阅历,也帮助了更多人,让我们觉得很有意义,希望通过无限的网络可以带动更多人参与进来。”
采访中记者发现,随着新媒体越来越发达,通过微信朋友圈来获取信息也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行为。我市也通过“随手拍”等方式让网络志愿者参与到城市治理中来,通过更多人的朋友圈让他们的亲戚朋友和家人看到了呼市展现出的更多文明画面。
“帮助别人是帮助自己,让别人开心的同时自己也开心。”张丽霞说。
“通过互联网参与志愿服务,让人觉得很新奇。”对于刚退休不久的张志成来说,这样的方式让他非常感兴趣。在女儿的帮助下,他通过扫描二维码,参与注册了一个公益组织。“原来这么多行为都是文明行为,成为文明市民可以通过这么多方式做到。”通过浏览群里发布的文明知识,张志成眼界大开。
像这样的志愿活动,在我市已经常态化,志愿者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传播志愿服务理念,打造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崇德向善成为文明呼和浩特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张琦只是我市千千万万普通志愿者的一个缩影。在社区里,一群志愿者发挥专长,为左邻右舍免费剪发、修电器、量血压;春运时,列车穿梭而过,旅客有序进站出站,一批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在服务旅客,搬抬行李、解答疑问;十字路口,志愿者帮助交警维持秩序,劝导不文明行为……
“呼市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家,我们要一起爱护它。的志愿者体验真有意义,通过这次活动,以后我再也不会乱丢垃圾了,去其他地方游玩也会注意保护环境。”上,我市某小学的王浩哲同学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参加了一个公益组织捡拾垃圾的公益活动。“以后,要是看到有乱丢垃圾、不遵守交通法规的行为,我一定会上前劝导。”王浩哲说。
通过“互联网+”让更多市民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和公益活动中,也成为我市开展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的一种举措。
吸引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
“感觉这样很充实,朋友们都在网上为我点赞。”在我市某企业上班的张丽霞也选择在做志愿者。她向记者展示其微信朋友圈,有60多位朋友为她点赞,还有10余条评论。
互联网助力文明传播
采访中记者发现,其实在我市有许多像王浩哲和张丽霞一样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他们穿梭在人群中,为市民提供志愿服务。张丽霞说:“以前没什么机会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以后只要有时间,我一定来参加。”
“别看孩子们年纪都不大,但是为了准备这次课程他们可是花了不少力气,从效果来看,这次家庭宣讲活动让孩子们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从学生一个人学,转化为带领家人一起学习排队礼让文明观。这个过程中,未成年人志愿者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他们依靠自己特有的亲和力,让整个家庭的成员都做自觉排队的文明市民。”张宇翔的父母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据统计,我市现有注册志愿者达25万多人,各类志愿服务组织有500多个,涉及行业众多,从文化志愿者到救护、心理疏导……我市的志愿服务种类也变得越来越专业化。据了解,根据行业特点,我市已经有文化、医疗卫生、法律、环保、心理咨询等专业志愿者和服务队,在提升志愿服务质量的同时,也更贴近服务对象的需求。
前不久,在回民区商业厅小区,一个印有二维码的蓝色垃圾箱吸引了居民的注意。据了解,这是首批智能可回收垃圾箱,居民扫码注册后,只需要将可回收垃圾分拣放入回收箱,经过后期处理称重后,扔掉的垃圾可以变成积分反馈给用户,居民可以通过积分在网上商城或者线下商店换购日用品。“这种分类垃圾处理方式,不光节能环保,还能换生活用品,值得推广。”不少市民这样表示。
现在,不少市民会选择在加入志愿服务队伍。
近来,市民张琦手机的微信群里热闹非凡、“人声”不断。张琦正在和群里的微友们商量着举行一次小型的公益拍卖会,所得资金用于资助乡村留守儿童。
做志愿者过真充实
这几天,我市某小学学生张宇翔每天都会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新闻和资料,制作“教材”和演讲材料,因为他要在为父母上一堂生动的文明礼让主题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