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产业健康转型寻找“中国方案”
2018-04-27 08:00:22
为行业发展新问题带来新思路
为凝聚科技界与产业界的共识,为中国乃至全球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提出更多科学路径,促进中国食品产业健康转型,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共同主办的“2018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日前在北京举行。
围绕中欧政府间合作项目--地平线2020项目,来自英国、荷兰、捷克等国的专家与中国的专家共同交流了食品真实性领域创新的实施与技术进展、区块链技术在食品可追溯中的应用、植物油产地和等级的有效鉴别手段及欧盟葡萄酒数据库及监管技术组织专门的研讨。此外,为通过“产学研”和“上下游联动”整合全球科技资源,加快推动食品真实性与溯源技术研究,推动中国食品产业实现质量强国的转型升级。
食品安全走向风险预防
从安全延伸至安全与健康并行
孟素荷在梳理从2008至2018年10年间中国对食品安全的治理过程时表示,我国对食品安全的治理,既借鉴和浓缩了西方发达曾经历过的“由乱到治”的百年历史,又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10年间,《食品安全法》颁布,企业产业链安全的建设由弱到强,大数据支持下对进出口食品及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的评估有了重要进展。
#p#分页标题#e#近30年来,中国食品产业的发展与食品科技的进步并驾齐驱,相辅相成,食品产业的不断壮大助推食品科技与国际接轨,而食品领域的科技创新又助力我国食品产业实现从价格竞争到价值提升的转变。此次大会聚集的六大专题方向,直击中国乃至全球食品产业发展新问题,国内外的食品权威专家及企业界人士的思想交融,为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思路。主要包括:食品真实性与溯源技术、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企业工厂卫生设计与标准技术、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和风险交流、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及标准化、网络餐饮的安全与健康发展等。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在大会致辞中表示,我国食品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发展质量日益提升。2017年,规模以上食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0.5万亿元,同比增长6.6%;实现利润总额7015.6亿元,同比增长8.5%。他表示,当前,食品行业进入发展新时代。食品消费升级,为全球食品行业繁荣发展开启了新蓝海,对食品行业安全健康提出了新要求。我国陆续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国民营养计划、食品安全规划等政策,为中国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引领和方向,为全球食品安全与健康提供了“中国方案”。不远的未来,中国必将开创食品安全健康的崭新局面,必将为全球食品行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教授在“中国食品安全的十年提升与挑战”的主题报告中也表示,经过10年的努力,中国食品安全水平得到大力提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了新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监管体系向统一监管转变,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取得成效,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显著提升,食品安全源头治理力度加大,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机制有效运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已有良好开局。但是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中国食品安全还面临着严峻挑战。环境污染、小农经济的农产品原料供应、食品产业基础薄弱等,使得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依然存在。
此次大会将焦点从食品安全延伸到安全与健康并行,围绕6个重点方向开展专题研讨。陈君石、庞国芳、孙宝国等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国内知名专家代表及百余名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代表参会。此次大会聚集全球智库,为中国食品产业健康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的食品安全从2008年到2018年,经历了凤凰涅槃式的十年磨砺与成长,实现了稳中向好的发展,97.6%的食品平均抽检合格率也为国人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全球对中国食品安全的关注将更为密切,在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进程中,中国的食品科技与产业界以实际行动如何做出应有的贡献,如何为全球的食品安全提供“中国方案”,需要产业界各方积极总结经验,尤其需要对于中国食品安全十年来从低谷走向高位并保持稳定的重点工作安排、关键领域突破以及热点难点解析等进行全面梳理与总结,这些将会对未来我国食品安全的发展提供重要思路。
孟素荷认为,尽管10年间,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中国食品工业正经历深刻转型,增速由2008年的26.7%,下降到2017年的6.6%,但中国食品工业体系却愈发健康稳健。在全球体量的食品消费市场上,2017年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7.6%,较2014年的94.7%提高了2.9个百分点。这是中国食品人在经历“三聚氰胺”10年时间后,向人民交上的一份还算合格的答卷,更是中国食品工业由大到强的重要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