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有了二维码也掺假? 扫码时代,你所不知
2018-04-13 08:00:18
据工信部今年3月发布的数据,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4.4亿,这十亿量级的大众用户、上亿的企业用户将支撑二维码产业成长为千亿级规模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维码从20世纪80年代发明以来,作为经济、实用的自动识别技术,广泛应用于身份标识、存储、电子数据交换等。随着智能手机普及,二维码正成为连接线上和线下的重要入口。
鲜为人知的是,二维码在次大范围的应用是2010年新版火车票的发售。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风起云涌,二维码应用后来居上,成为中国“新四大发明”的重要支撑载体。
“扫码支付”有了新规。4月1日起,央行新规正式实施,使用静态条码支付,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快捷支付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
新规让更多人重新审视二维码。一直以来,这些黑白相间的小方框,像通往互联网世界的一把钥匙,成为移动互联网线下与线上的便捷入口,“扫码”这一生活方式渗透到日常的方方面面。同时,二维码的广泛应用也让一些风险乘机而入,如盗刷、病毒植入等。
以公共交通为例,由于二维码的成本比NFC低得多,不需要专用设备,通用性和普及性比较强,再加上微信、支付宝的大量补贴用户,二维码方式比NFC更易被广大乘客接受,正成为主流模式。
“二维码虽然小,但涉及的产业链却很长。”中国二维码注册认证中心执行主任张超表示,包括应用企业、识读设备提供商等,还有提供二维码认证、保险、大数据等的增值服务商。
国内大范围应用 始于新版火车票
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