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姜国文:制定农作物栽培“标准体系”
2018-03-21 08:00:40
姜国文表示,种子安全是保证粮食安全的一把钥匙,必须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要根据相关法律,制定一个全面的、具体的、严格的种子标准。比如,什么作物可以选择转基因种子,什么作物坚决不允许选择转基因种子,等等。这既是农业生产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挡住国外势力通过种子影响我国民生的重要措施。
在耕作方面,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作物种类、土壤状况和气候条件等,制修订相应的深松整地作业标准,明确深松周期和作业深度。在灌溉方面,要制定灌溉水选择、使用标准,避免因地表水污染、江河水重金属污染物超标等问题导致的灌溉恶性循环。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农产品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分析看,农产品供给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标准,没有真正走标准化道路。201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实施质量兴农战略”,释放出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的信号。姜国文表示,要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必须抓基础、抓源头,大力推进农作物栽培标准化,尽快建立种子、土壤、耕作和灌溉等方面标准。这是农业生产基础、核心、致命的问题,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加强标准化工作,实施标准化战略,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
在化肥、化学农药、化学除草剂投入品使用和土壤酸碱度等方面,要制定出更具体、更细致、更严格的标准。黑龙江作为维护粮食安全的一块“压舱石”,近年,黑龙江省深入推进农业“三减”行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农业绿色化发展的同时实现了粮食产量不减,所生产农产品得到了市场青睐,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此外,还要科学、清晰地界定无公害、有机、绿色等“标准体系”,既回应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关切,体现党和政府对群众健康的高度负责,实现“种得更好”。
有标准是基础,能实施是关键。姜国文建议,立法机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食品安全工作提出的严谨的标准、严格的监管、严厉的处罚、严肃的问责“四个严”重要要求,建立健全对农产品质量进行检测和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让政府部门监管有法可依。同时,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举措来执行,让农民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有效遏制自由化、粗放式种植和利益驱动下的“任性”行为,让人民群众放心买粮、放心吃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