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大数据可做实电商监管
2018-03-21 08:00:40
无独有偶,京东则利用大数据打造出自己的“天网”系统,对用户画像、用户社交关系网络、交易风险、商家刷单等行为进行风控。不难发现,用大数据对电商进行风控,企业已经走得很远了,如今要让电商接“地气”,对整个行业进行有效监管,已经不是技术问题了,而是监管部门如何转变思维,通过共享共管建立起一个性的电商大数据监管平台。此外,二维码等技术的普及,让一商品一编码成为现实,建立一个性的产品质量监控与溯源平台,让每个商品都有“身份证”,防止假冒伪劣也并非不可能。
刚刚过去的2017年,被各界视为“新零售元年”。“新零售”作为近年来中国消费升级的亮点,在推进消费升级中的作用值得期待。但是必须要看到,中国电商行业在爆发式增长的同时,假冒伪劣商品泛滥、虚假促销、电商价格战、售后服务跟不上、网络诈骗、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也一一凸显,电商市场监管严重滞后,已经成为我国商业市场的重要矛盾。毫无疑问,要让新零售真正成为消费驱动新引擎,如果不解决好消费投诉问题,不解决好假冒伪劣问题,那么没有好服务、好质量的新零售没有好未来。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度要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推进消费升级,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时,李克强提及,推动传统消费提档升级、新兴消费快速兴起,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3%。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也显示,2017年全年网上零售额71751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其中网上商品零售额54806亿元,增长28.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5.0%。看看现在电商网购频频登上各类投诉榜单,不难发现消费和监管必须同时升级,否则监管必然会拖消费升级的后腿。
又到“3·15”,电商继续是热点。谈起电商,大家都认为监管难,难处无非是跨空间、跨地域,仿佛“飘在空中”。果真如此吗?电商带电,根本在商,交易还是交易,只是监管得有新方式。本次两会,不少代表委员坦言,要让“飘在空中”的电商监管接“地气”,路径是做实大数据,让看起来无迹可循的交易变得链条清晰、权责分明。做到这一点,现有的实体商业监管手段,完全能对电商进行全方位监管。
过去一说起电商监管,总会说电商是个新事物,很“虚”。虚的原因,不在于电商交易本身,而是监管模式有缺陷。传统的属地管理模式,对网购特别是异地卖家的监管力度有限,监管力度一直不尽人意。但事实上,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电商再虚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对其溯源。有大数据的支撑,交易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清晰可辨。作为中国电商领头羊,阿里巴巴用大数据打假,已经取得不小的成效。去年,阿里巴巴对外发布“售假账户操控人”“假货生产企业”两张大数据“打假地图”,向外界公布了首批“百家售假企业黑名单”。阿里发布的“打假地图”,正是基于对此前公布的18万个因售假而被关闭的淘宝店铺的数据再挖掘,找出隐藏在其背后的疑似售假账户操控人。通过大数据,阿里挖掘出疑似售假团伙61330个,追踪到其上游的疑似生产企业共164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