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王和:区块链将重塑保险业 并已初见成
2018-03-20 08:00:18
中国人保开展一个案例是利用区块链技术,探索养牛保险的“标的性”管理新模式,即构建了基于区块链的养殖业溯源体系。这一体系是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以生物特征、DNA和耳标等多种生物识别手段为基础,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实现了肉牛个体识别与验证。通过区块链技术,真实记录个体识别信息,以及进口、饲养、防疫、养殖、产仔、屠宰、物流等养殖和食品供应等全方位和全流程信息,实现了肉牛,乃至肉制品的有效溯源,以及全生命周期的“验明正身”和连续记录。肉牛的区块链溯源系统,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性”和“可追溯”管理,实现真正意义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这种“全生命周期”概念,不仅可以溯及个体的“血统”,还可以延伸至其作为食品进入流通和消费领域。区块链溯源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首先,能够为保险公司的养殖保险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不仅能够有效防范道德风险,还能够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为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支持。其次,能够为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业务提供风险管控手段,确保信贷风险相对可控;第三,能够政府部门,特别是动物检疫管理、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业补贴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持;第四,能够为食品安全,包括运输、流通、销售和消费的全程跟踪管理,提供技术和数据服务。中国人保还开展了一个区块链项目是“人保V盟”,即利用区块链的分布式技术,对营销管理模式进行再造,改变传统的金字塔管理模式,而采用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同时,结合智能投顾和智能合约技术,大幅度提高运行和结算效率,使营销人员真正成为了中心,为“以客户为中心”奠定了基础。
金融界:您能否举一些保险业开展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思路和具体案例。
保险业可以应用的场景还非常多,如上海保险交易所在地震巨灾保险中开展的“共保体 + 区块链”模式,即利用我国居民住宅地震保险共保体平台,开发了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运营管理平台,由于采用的是分布式技术,能够满足45家共保体机构庞大的销售网络承保和理赔的需要。另外,上海保监局还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发了行业再保险管理系统,传统的再保险交易是一种相对复杂的交易结构,不仅层级多,信息不透明,效率低,信用风险相对较大,采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将这种复杂结构简化,利用智能合约,能够大幅度提高结算效率。
王和: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在区块链技术的利用和开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中国人保在几年前开展了保险区块链技术研究,并完成了全球份保险区块链研究白皮书,同时,结合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应用场景研究和技术开发。
从区块链的特点,相互保险是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传统的商业保险一般采取“前信任模式”,即客户先交保费,出险后按照条件进行赔付。而相互保险公司应采用的“后信任模式”,但这种“后信任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面临信用风险,难以逾越。利用区块链的“全网共识”机制和“不可抵赖”功能,结合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能够实现对信用的重构,构建一个可靠安全的信任体系,进而建立一个更加公平、透明、安全和高效的互助机制,打造真正的相互保险2.0时代。面向未来,基于区块链等相关科技的有效运用,相互保险公司可能终演进为“机器保险公司”。公司的运营,不再依赖第三方的存在,完全由系统自动完成,运营平台赋予每一个个体以“金融”属性,构成典型的“自保险”形态,从而开拓相互保险的全新时期,进入“自保险”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