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公职人员决策前先走出冷气房
2018-02-27 08:00:35
据台媒报道,去年以来,台当局有不少引起民怨的决策,忽略企业、民众、消费者的心声,而被讥为公职人员关在冷气房做决策。台湾《工商时报》发表社论文章指出,公职人员应走出冷气房,了解民众、企业的想法,设计需求导向的政策,才能使民众有感。否则,政策和民意脱节,却气急败坏认为民众不了解台当局作为,也不足为奇了。
在“一例一休”及“食安法”案例的教训上,台当局部门应多多察访民情,了解产业特性,不能一再以人力不足为借口,同时,可以仿效台当局“经济部”,设立岛外研究机构,定期编列经费,委托调查研究或规划,才不至于以偏概全。
基于上述的观察,我们认为公职人员走出冷气房,部、次长及高级长官每一个月应搭二、三次计程车,了解庶民的心声,才不会以同温层做决策,不知民间疾苦。不此之图,侧重供给面、自我感觉良好的规划,却和厂商、民众的需求背道而驰。出事或引发反弹后,有些长官甚至惊讶表示“怎么事前都不知道”。
虽然目前“一例一休”已再次完成“修法”,但在争议过程中,官员固执己见,且无视于民众、企业的反弹而误判情势。凡此种种均戕害了台当局的公信力。
#p#分页标题#e#总之,公职人员应走出冷气房,了解民众、企业的想法,设计需求导向的政策,才能使民众有感。否则,政策和民意脱节,却气急败坏认为民众不了解台当局作为,也不足为奇了。
台媒:公职人员决策前先走出冷气房
除了“一例一休”外,台当局“卫福部”前一阵子通过的“食安法”,由上而下订定“专法”,却未广搜民意及中小企业的建议。尤其是要求资金、人力均不足的中小企业自行寻找上游供货源头厂商(溯源),不但困难而且所费不赀。对于大力遵行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规定,且采用具GMP标准的原料、酱油包的餐饮业者,一旦出事,必须自行溯源,又无法代位求偿,真是情何以堪?
再者,台当局鼓励企业“新南向”,却缺乏一套协助南向投资厂商发货、物流、仓储,以及协助厂商取得供应商、通路商的落地策略,虽有外贸协会的海外精品展览,但展览结束,一切回到原点,没有落地策略的“新南向”政策,如何能具体落实?反之,日本、韩国大商社先行,台当局驻外机构协助搜集资讯、找土地等,并掌握在地的资源,通路,使中小企业岛外行销、投资无后顾之忧。但我们的台当局经常大力标榜中小企业的灵活弹性、举世瞩目,却将大笔资源往上游的台当局“教育部”、“科技部”移动,严重压缩在线开拓业绩的台当局“经济部”,在台当局“经济部”经费拮据之下,又能为中小企业做什么?
另一方面,在观光业面临寒冬,据各媒体的报道,主要观光景点营收面临雪崩之际,台当局“交通部”斤斤计较于观光人数有没有减少的辩解,却对观光业提高附加价值的努力相当有限,例如可以带动台湾观光及文创产值的定目剧场的推动未见着力。通常民众到岛外旅游时,晚上有不少消遣活动,如观赏韩国的乱打秀、泰国人的妖秀、澳门的水舞间表演及大陆印象系列等。反之,到台湾只能千篇一律地逛夜市,不但附加价值低,也对台湾的精致、优质文化帮忙有限。
去年以来,台当局有不少引起民怨的决策,忽略企业、民众、消费者的心声,而被讥为公职人员关在冷气房做决策。引发反弹的莫过于反复“修法”的“一例一休”。台当局“劳动部”官员除了将各产业视为同质性,忽略各产业的特性外,加班费动辄数倍计算外,特休假未休完的奖金又增添雇主不少负担。另外,轮休但又不易找到工人,更严重的是,“一例一休”造成劳资对立,彼此猜忌,有问题员工提告,带来劳资纠纷;且引发服务业产值下滑,和涨价冲击消费者等。
当前公职人员在“年金改革”后退休金大幅缩减,士气也相当低落。此时,台当局应适时提出诱因机制,为勇于任事、招商或松绑有功带动投资的公职人员,拉大薪水的差距,或破格擢拔,提升其位阶,以提升士气。同时,去除图利他人,但搭配显不相称所得负举证责任,使公职人员能够勇于任事,在招商、吸引外资、突破“法规”障碍、推动跨部会与地方的协调、整合上尽心尽力,才能为台湾注入崭新的活力。 再以观光为例,除推动夜市观光之外,也应把台湾质的文化创意团体,如霹雳布袋戏等引以为傲的表演予以汇集。在提升观光附加价值的考量下,台湾“观光局”应整合跨部会,协助上述优质文创团体找到定期表演场地(如荒废校区、场地),推动固定时日、场次表演的定目剧场,并结合剧场外的文创、3C产品、小家电的贩售,附加价值至少是五倍起跳,又何愁观光客的附加价值上不来呢?
社论摘编如下:
- 上一篇:东南亚创业者之殇:本地化差异
- 下一篇:农业部要求进一步增强转基因作物禁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