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成为硬要求!2018年,冷链物流将面临哪些
2018-02-08 08:00:17
2017年12月8日,中央政治局实施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主席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推动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数字基 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党中央的这一战略思维意味着,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互联网+冷链新时代已然来临。
冷链物流将进入大数据时代
新零售倒逼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所涉及的主要对象是易腐食品包括原料及产品,并且其从生产到消费的都必须是在规定的低温环境中进行,而且要求规定的低温环境应该始终贯穿于整个流通过程,中途必须不能出现由于任何原因造成的任何间断。通常食品品质上所发生的质量下降与冷藏的时间以及温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冷链物流入市门槛会更高
国办29号文中提出,今后,将把冷藏保温车辆作为专用货运车辆加强管理,并将温度监控设备性能要求作为冷藏保温车辆投入运营的基本条件,对于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不允许投入冷链物流市场,并引导高耗能、低效率、不合规的冷藏保温车加快退出市场。
2017年,在技术、政策、市场等多因素驱动下,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整体是稳中求进,从量变走向质变。受宏观政策和市场需求推动,冷链物流行业继续保持了年均25%的增长,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4700亿元。与此同时,全球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显著,并成为冷链物流行业开始迈向“升级版”的关键词。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冷链中的食品也不例外,其质量的变化也是个积累性的过程,而且在实际中是不可避免的,当质量下降到一定的程度后,食品也失去了自身的价值。通常在一定限度内,冷藏食品的环境温度越低,食品的质量下降程度越少,随之而来,食品的安全期限也能够相应的得到延长。同理,以同样条件加工食品时,当改变加工环境温度时,食品的保质期也会不同,当环境温度较高时,食品的保质期会变短。由于这种食品质量通常是由食品中的微生物的繁殖造成的,因在食品冷链中,始终要坚持对微生物对食品安全危害的控制,这是影响冷链中食品安全关键的问题。完整的冷链要求整个供应链温度保持一致,当断链后,食品质量损失加速,尽管温度又重新回到贮藏温度,但质量损失却是不可逆的。
新零售,不管如何“新”,都无法忽视冷链物流。无论是盒马鲜生还是永辉超市,无论是波士顿龙虾还是新疆的葡萄,在它们完好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之前,都要经过复杂的不间断的冷链运输过程。在新零售的快速变革下,生鲜产品的特性决定了生鲜产品的多频次、全网络、全渠道流动,这是无法和常温标准品相对比的。冷链体系中各个环节间的协作和对接,都会增加产品品质和安全的风险,客观上也是对冷链行业升级创新的倒逼。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新的一年里行业面临的挑战也不可小觑。据权威部门预估,未来两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将达到4930亿元和5650亿元,这是一个诱人的市场,如何在其中分得一杯羹,是所有的企业都在认真思考并颇费思量的一个问题。之所以这么说,乃是因为从开始提出打造现代冷链体系以来,冷链体系的建设依然未能如愿所至。
新时代互联网+冷链物流的内涵,一方面是把互联网的一整套现代技术包括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应用到冷链物流行业,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供应链网络和资源进行优化和规划,以提升对需求和供给预测的准确性,实现供应链成本的可预测、可计算、可分析、可控制,从而大幅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是应用卫星定位、物联网、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按照规范化标准化要求配备车辆定位跟踪以及全程温度自动监测、记录和控制系统,按照冷链物流全程温控和高时效性要求,整合各作业环节。鼓励相关企业建立冷链物流数据信息收集、处理和发布系统,从而逐步实现冷链物流全过程的信息化、数据化、透明化和可视化管理。
#p#分页标题#e#进入21世纪后,生活步入小康的民众开始普遍关注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从苏丹红事件、三鹿奶粉等事件都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作为食品生产重要环节的冷链物流也频频出现在政策议题和民众讨论话题中。但冷链物流对于国内大部分从业者来说还属于技术活,而国内有的物流企业,求成本不求质量劣根性,也限制了冷链物流的发展。因此,尽快提升设施设备技术水平,健全全程温控体系,优化运输组织模式,强化企业运营监管,完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提升冷链物流服务品质刻不容暖。
冷链物流在物流行业中属于一个特殊的存在,由于其对温度、时间等方面的要求较高,所以在保障物流质量方面较普通物流来说难度也是有所增加。冷链物流不等同于传统的货物运输仓储管理,因其货物的敏感属性,也决定了其苛刻运输标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求:2018年,我国经济增长将由“量”转“质”,高质量成为硬要求;供给侧改革将更加注重“补短板”。这意味着冷链物流将面临以下几方面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