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现状及发
2018-02-07 08:00:17
一是充分发挥现有追溯体系建设成效,按照统一要求对追溯资源进行协调整合,统一纳入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交换服务平台。二是按照中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分段监管的特点,将食用农产品追溯体系信息链条明确为“从农田到市场”,并将食用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作为建立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抓手。三是着手制定完善追溯体系基本要求、采集指标、传输格式、交换接口和编码规则等方面标准规范,以统一有序推动追溯体系建设。
不同追溯体系在框架设计中,都在考虑企业生产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编制管理软件或技术规范;在推进过程中,都注重通过加强培训,充分发挥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如农垦追溯体系根据不同企业产品种类、管理模式和工作基础,确立不同企业追溯采集要点,并通过开展建设期验收、现场检查等方式,督导企业改进完善追溯管理。
#p#分页标题#e#大多追溯体系在建设初期都采取试点示范的形式,逐步推行。从追溯品种来看,很多地方都选择公众日常消费较多、标准化程度较高且便于标志的产品;从试点实施主体来看,通常选择认证农产品获证单位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率先示范,以点带面,推进追溯管理全面实施。
农业部相关部门现已建立种植、畜牧、水产和农垦4个行业追溯体系,具体包括: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建立的种植业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开发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追溯体系和农业部农垦经济发展中心构建的农垦追溯体系。上述4个追溯体系具备以下共性:一是与行业管理结合紧密。该类追溯体系设计充分考虑行业管理特点,数据采集偏重本行业质量安全关键环节信息,且实施过程充分以本行业制度规范、人员队伍作为保障。二是追溯要求统一规范。该类追溯体系对参与主体建设内容、建设标准都有统一要求,且具备统一的查询平台。三是技术力量相对较强。作为部级行业管理平台,上述体系硬件系统建设和软件系统开发应用关键技术比较先进。四是注重示范,循序渐进。上述体系都选择商品率高、质量安全生产基础好、技术力量强的农业生产经营者率先实施,且在追溯产品品种上注重突出重点,逐步推进。
从整个食用农产品追溯管理现状来看,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分头建设追溯体系,使得追溯体系面临重重困难:一是管理者管理难。追溯体系参差不齐的现状,不利于政府部门的监管,造成了有限资源的较大浪费,难以充分发挥整体实效。二是生产者应用难。目前已经出现企业在追溯系统建设过程中要面对不同标准、满足不同部门要求的现象。三是消费者查询难。由于不同追溯体系具备不同查询平台和查询方式,这给消费查询带来不便。
一、中国食用农产品追溯体系主要类型及特点
部分地方政府有效组织相关部门,合力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体系。如杭州市政府组织成立由17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杭州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从蔬菜和生猪着手,启动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建设。该类追溯体系通常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地方重视,推动有力。地方政府通过决策部署、制度建立、统筹协调、目标考核和财政支持等办法,整合追溯管理资源,保障追溯体系建设的统一有序。二是链条完整,信息丰富。体系构架涵盖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及餐饮消费各个环节,体现“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管理。三是强化责任,注重监管。追溯要求紧紧围绕法律、法规规定,明确各方责任,严格落实监督管理。在此类体系运行中,如何实现各部门监管职责无缝衔接,是发挥该类追溯体系整体实效的关键。
(五)加强研发,提升追溯体系科学性。
(食品流通监管科)
从各地追溯管理开展情况来看,地方政府都将追溯体系建设作为当地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点和亮点来抓。考虑到农业的弱质产业特点和追溯效益尚未充分体现的现状,政府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倾斜、资金扶持、宣传培训、技术服务和目标考核等手段,整合了追溯体系建设资源和力量,发挥了政府监管与服务的主导作用。
根据中国现有不同追溯体系在目标定位、推进方式及追溯深度等方面的差异,当前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大致分为4种类型。
二、现有食用农产品追溯体系典型经验
(二)企业参与,培育生产主体能动性。
(四)分步推进,发挥示范区域带动性。
(一)政府重视,注重部门工作协调性。
各地追溯体系尽管首先选择条件相对较好的企业和便于开展追溯管理的品种进行试点,但不同企业管理水平、生产规模及生产环节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制定的标准规范难以全面落实;而且由于食用农产品生产过程复杂、投入品更新快,使得追溯基础信息量大、管理繁琐。在试点基础上,如何对生产分散、种类繁多的农产品全面推进追溯管理,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
(三)食用农产品生产差异大,使得追溯管理全面推进难。
(二)科学搭建体系构架,明确各级平台定位。
#p#分页标题#e#上海、宁夏等省份农业部门为加强食用农产品生产过程管理,通过动员并借助科研力量,从有条件的食用农产品生产单位入手,建立“从农田到市场”的追溯体系。此类体系大致具备以下特点:一是突出生产过程质量安全关键环节控制。注重对产地环境、种苗管理、投入品控制和产品自检等环节信息进行采集,以追溯管理促进农业标准化实施。二是与认证管理结合紧密。制度设计大多参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管理规范及生产操作规程,且通常选择认证农产品率先试点。三是重点规范生产记录和包装标志管理。以健全生产记录制度和严格包装标志管理为重点,有效将追溯信息和追溯载体衔接,实现对生产源头的追溯。
各地在推进过程中,积极争取工作保障。比如,在制度方面,《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有力保障了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的运行;在资金方面,大多数可追溯体系建设都安排了一定资金;在人员方面,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注重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基层人员追溯体系业务培训,该体系耳标佩戴、监督数据录入、采集、传输等业务操作大多由基层防疫员和兽医人员完成;在技术方面,杭州市追溯体系建设和维护始终注重与浙江大学等单位的合作,及时突破运行过程中的技术难点。
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一)统一编制标准规范,整合已有追溯资源。
(一)农业部组织建立的行业追溯体系。
(一)缺乏统一要求,使得追溯管理整体推进难。
建设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不仅是一项保障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民生工程,而且是信息化时代强化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的重大战略选择。在广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枣山园区分局的指导下,临港大市场于2015年共投资了120万元用于建设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该体系运用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手段,以二维码为产品标识,按照“源头可溯、全程可控、风险可防、责任可究、公众可查”的基本要求,逐步建成了从批发到零售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在系统构架设计中,建议对部、省、市、县各级平台工作重点进行明确定位,通过模块化设计和权限划分,满足不同监管主体的监管和追溯需求。在此基础上,可设置批发市场平台,其定位为信息存储和查验。建议将部级平台设为统一的消费查询技的普及和进步。另一方面,农业高校要提高对期刊、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媒介的运用率。印度旁遮普农业大学对这些传播媒介做到了很好的运用,其创办的农业刊物在农民中很受欢迎,大学的高级专家也会每到广播电台三四次,向农民传授作物种植、兽医、畜牧、家政等知识,也同时收集农民生产中的疑问,该农业大学对旁遮普邦的农业科技产生了较大影响。中国农业高校也应扩大信息传播媒介功能,不断拓展地区辐射效应,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解决“三农”问题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全面推进中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很多纷纷建立和发展了食用农产品追溯体系,并将其作为构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手段。中国也在追溯制度建设、系统构架、技术研发和试点运行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不同追溯体系分头建设,运行水平参差不齐,食用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全面掌握中国食用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进展,深入了解其运行模式,总结挖掘典型经验,分析查找推进难点和薄弱环节,对科学推进中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追溯体系在建设运行过程中都具备统一要求:一是搭建整体平台,实现追溯信息灵活采集、分类管理、系统共享、在线查询;二是建立工作制度,内容涉及信息管理、建设要求等;三是明确各方责任,对各级追溯平台功能进行有效定位,落实各级食用农产品监管部门及追溯企业责任;四是规范操作流程,细化编码发放、信息采集、数据核查及汇总、实地监督等环节工作程序;五是统一技术要求,制定追溯编码、数据采集及传输应用、信息技术应用等标准。
(六)落实保障,维护体系运行的可持续性。
(四)以企业为主建立的企业内部追溯体系。
(三)明确要求,突出工作开展规范性。
(二)地方政府牵头建立的“从农田到餐桌”追溯体系。
三、追溯体系建设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困难
(三)地方农业部门建立的“从农田到市场” 追溯体系。
2016年12月01日 10:48少数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自主建立了企业内部追溯体系,具体表现为企业根据内部管理流程自行建立、企业依托科研单位研究成果示范建立和企业聘请咨询公司建立3 种形式。建立追溯体系的企业大多具备“三有”特点:一有较强的质量安全管理意识。尽管投入了一定人力和资金,且价格优势没有充分体现,但这些企业愿意从增强企业信誉、打造企业品牌角度持续投入。二有扎实的管理基础。这些企业相对生产规模大、质量控制能力强、信息化水平高、品牌发展前景好。三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该类企业通常涵盖产品生产、初级工、包装和销售等环节,产品去向可控,便于开展追溯管理。
各地追溯平台研发建设都注重科学实用,积极跟踪国内外追溯管理先进技术,有效借助外部科研力量,不断完善运行模式。如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采用了二维码影像识别、移动智能识别器、数据库海量检索和机打检疫出证技术等技术,并针对推进过程中二维码易受光线影响、识别距离限制等困难,考虑试行RFID 技术;杭州模式在研发过程中,开发的追溯电子秤(磅秤)是重要的技术设备创新。
组织保障方面,追溯体系建设包括平台建设、数据管理、部门协调、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等工作,很多地方由于未明确工作机构、推进手段有限,部门协调难度大等原因,造成工作难以落实。制度保障方面,由于缺乏追溯管理相关法规,未对企业追溯管理作出硬性要求,大部分企业实施追溯管理动力不足。资金和人员保障方面,追溯体系建设维护需要人力、物力作支撑,部分地区即便前期在项目支撑下建立追溯平台,后期维护管理工作也很难实施。
(二)工作保障不足,使得追溯管理持续推进难。
- 上一篇:银联携40多家银行“反攻”二维码支付
- 下一篇:下一个目标:世界软件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