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 夯实习作教学
2017-12-06 08:00:14
阅读积累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活动体验使他们拥有了一部分写作素材,但仅仅只是这些比较单一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任何技能的形成都应该有一个比较长期的熟能生巧的过程,这要求习作训练必须达到要有一定的量,“量”的积累才能引起“质”的飞跃。正如新课标指出:“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主要方法是多写多练。”因此,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习作素材,利用多种训练方式促使学生习作能力提高。
李镇西老师在《你还可以更幸福》——“给一个青年的谈话”这样说道:“给你一个班,作为班主任,在不违背上级总体要求的前提下,如何让这个班充满生机,富有特色,尤其是对孩子富有吸引力,给孩子的未来留下温馨而富有人性的记忆?”其实,我们许多语文老师都是班主任,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语文学科特点的优势和语文教师的智慧,将语文教学融入到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中,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不断地尝试中,我找到了一个有力的抓手,那是班级活动,活动可以使班主任工作和习作教学达到完美统一,更增添了二者的实效性和艺术性,让我体验到了作为班主任及语文老师的双重幸福。
活动发展了孩子们的兴趣,培养了孩子们的品行,丰富了孩子们的体验,还为学习语文提供了更广博的资源。许多时候,我也在偷着乐,因为我们常常在每次活动后都至少要完成一篇习作,有时候我还会和他们一起写,然后互相欣赏,还会将文章发表在圈子里供大家包括家长赏评,活动目标与德育目标、习作目标便在不知不觉中得以达成,真可谓一举多得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我建议班主任们尽心尽力地去搞好各项活动,她会为你的习作教学增添不少亮丽的色彩。当你为着学生的终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着想的时候,你一定会因为自己站到较高处看到的不同风景而感到特别幸福。
:在教学实际中,老师害怕教作文,学生害怕写作文依然不可忽视地在较大范围内存在。追本溯源,从阅读积累及活动体验入手,联系生活创造性地开掘习作资源,才能使习作教学真正具有实效性,从根本上改变耗时低效、费力无效的现状。
西华师大附小 彭 赟
我时常庆幸我是班主任,这样可以随时搭建与孩子们亲近沟通、学习进步的桥梁。我们利用班级活动时间,引导学生自主编排、主持 “诗歌朗诵会”及“才艺展示会”;举行“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比赛以及“遨游汉字王国”手抄报比赛;与友谊中队进行手拉手联欢,开展“七彩童年”元旦联欢会;举办体验性、实践性活动,如“两分钟能做什么”、“穿针引线”等;“作文先做人”,随着年段的不同,我们还会有针对性地围绕“习惯”、“诚信”、“理解”等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全方位地荡涤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多角度体验,如我们曾开展的有关孝顺”的系列活动:讲孝顺故事,诵孝顺名言、读孝顺故事写感悟,打亲情电话,为长辈做孝顺的事,敞开心扉与长辈做交流,写有关孝顺的文章……多形式的活动为习作保驾护航扬起了一道明丽的风帆。
在读书的同时,我还指导学生养成随时积累的好习惯。三年级起,我们每周都会让孩子做“亲子读书卡”,积累好词佳句,用上几个好词“连词成话”,不仅自己写读书体会,还请家长写感悟,在家长指导下建立正确的阅读导向。班里的许多家长都很支持这项工作,有的家长一写感悟洋洋洒洒一大篇,我也会时常将家长写得好的感悟读给孩子们听,这样既表扬了家长,让那个孩子脸上有光,又在潜移默化中带动了学生正确感悟,真可谓一举多得。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为学生定制了以一周为时间单位的一整套积累套餐,其中除亲子读书卡外还可以包括“新闻评说”、”诵悟经典”、“阅读小记”、“诗词节拍”、“每周一记”、“名言感悟”等等内容。接下来,你可以欣赏到孩子们那异彩纷呈的作业了,你一定会为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怕案叫绝的。因为读得多、见得多、记得多,做卡的时候可以信手拈来。上了五六年级,许多孩子都可以不再请家长写感言,自己可以写上五六百字了。他们的一篇作文可以写上千字以上,让我这个老师都不得不叹服!
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不喜爱阅读的学生必然是语言干瘪,思想单板的,你还能指望他写出好文章吗?新课标也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再纵观现行教材的编排体例,几乎都是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之后才围绕主题进行习作训练。所以,我们更可以理直气壮地坚持一个观点:要想使习作教学高效、实效,要让学生乐写、写好,必须首先从广泛的阅读积累开始。
除了搞好各单元规范习作训练之外,我们还可以依托教材创造性地为学生提供进行各种小练笔的机会,让学生将在阅读和习作教学中习得的方法进一步加以运用。教材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有许多知识的重难点,生长点,处处隐藏着涵咏玩味、拓展练笔的好契机:可以针对主题写同题材文章,如学习了《幸福是什么》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幸福的含义后,用心去发现自己身边的幸福,用笔去记录那些感动人心的幸福的故事;可以对课文中写法进行借鉴训练,《搭石》一课借毫不起眼的搭石来赞美像搭石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乡亲们,学习本文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学着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通过描写一件事物来赞美一种精神;还可以为故事中补充各种描写,如《巨人的花园》中多巨人三次发脾气的神态描写,《观潮》一文中人们在“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不同阶段的语言或心理描写等;可以为故事写续编感受了《穷人》中桑娜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后,孩子们便续写了桑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含辛茹苦将其养育成人,孩子知恩图报的感人故事……形式多样的练笔既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又与教材有机结合,为学生多写多练、提高习作能力创造了有效的途径。
: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培养良好的习作能力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多么举足轻重的作用。长久以来,习作教学研讨着力于狭义的传统教学模式,老师对学生习作的指导、批改、讲评以及学生学、写、改作文各环节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对现阶段的习作教学产生了较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然而,在教学实际中,许多老师害怕教作文,不少孩子害怕写作文的现象依然不可忽视地在较大范围内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割裂了习作教学与阅读积累、生活体验的联系,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挥,因而学生习作往往仍是闭门造车的产物,无病呻吟,缺乏真情实感。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习作教学理应追本溯源,从阅读积累及活动体验入手,联系生活创造性地开掘习作资源,才能使之真正具有实效性,从根本上改变习作教学耗时低效、费力无效的现状。
#p#分页标题#e#“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语言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写话能力增强了,不都是那些好书的功劳吗?有了源头活水,自然妙笔生花!
毕业前的一个学期,针对六年级孩子比较浮躁的特点,我们在队会课上开展了“搭石过河”的活动,我们把跑道当河道,用两张踩脚垫交替前进,踩在垫外视为落水犯规,每个孩子有两次机会。活动在热闹的氛围下展开了,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参与、不时为他人好心地建议。活动结束后也在周记中表达了自己的收获:“我明白了要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不要好高骛远”、“其实,我们不应该只关注于成功的那一步,而应该多回顾、多总结,这样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欲速则不达”、“老师给了我们两次机会,但活动归活动,在生活中的许多时候,机会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要好好把握”……在这些鲜活的文字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体现着对这些处于懵懂时期的孩子对人生的思考。我们相信,在小升初前的这一次活动一定会给孩子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即使当他们长大成人后回想起来,也应该另有一番体会吧!
秉承这样的理念,我一直都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每当接手一个班我都会首先把班里的图书角建起来,还要让孩子每人带一本好书来开展每周一次的交换阅读。等待时机成熟时,我们还会进一步开展经典诵读和同步阅读。这样,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让经典与学生朝夕相伴,去开阔他们的视野,滋养他们的心田,温润他们的童年,为学生的生命打上亮丽的人生底色。
#p#分页标题#e#此外,要坚持“生活即语文”的原则,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我们坚持课前三分钟谈见闻或播新闻,把班里班外、校内家里、国际国内,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或经历的趣事、错事、新鲜事讲诉出来与大家分享,可以加入自己或别人的看法。这样既引导学生养成留心生活、感受生活、反映生活的良好习惯,又锻炼了学生当众表述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使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齐头并进,还帮助学生积累了大量习作素材,为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习作教学 实效性 阅读积累 活动体验 联系生活
要想学生读有所获,仅仅是蜻蜓点水、跑马观花似的读是不够的,还得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科学有效的读书方法。因此我们会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让读同样书籍的孩子相互畅谈感悟和收获;我们还会开展课外阅读指导课,指导孩子掌握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方法。我会专门抽一节课或两节课的时间将文章或书籍介绍给孩子们,这种阅读指导课也成了我们班特有的又特别受孩子们欢迎的美文鉴赏课。我会和孩子们一起走入故事,感受情节的波澜起伏,分析人物的美好品质,在环环相扣的质疑中猜故事、说内容、演绎情节,续编故事,畅谈感悟,抒写体会,他们一个个把亮晶晶的眼睛投向我,生怕听掉了一句,与孩子们一起阅读讨论的感觉真好!这样我们一起欣赏了《一只香炉》、《一包花生》、《美女教师》等美文及《爱的教育》、《夏洛的网》、《一百条裙子》与其他国际大奖系列书籍,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在读书指导中得以提高,同时也为习作教学打开了一扇窗。
追根溯源 夯实习作教学
着眼于阅读积累、注重生活体验的习作教学可称作是广义的习作教学,是一个从本质入手的充满实效的引领和学习的过程,兼具综合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未来,致力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习作教学的道路幽深而漫长,时而让我们有疑似“山穷水尽”的困惑,时而又让我们感受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希望。习作教学的形式不一,渠道众多,只要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用心去探索、去实践,未来的习作教学定会彰显出她更丰富的内涵和更迷人的魅力。
三、多管齐下训练,提升习作素养
一、广泛阅读积累,储备“源头活水”
二、有效活动体验,创设习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