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恶意挖墙脚,怪兽充电上演罗生门闹剧
2017-12-01 08:00:10
然而近日,上游财经—重庆商报记者却接到了不少关于共享充电企业的爆料,直指行业竞争对手之间偷产品、专利战、挖墙脚等恶性竞争。
“行业并没有百花齐放”
在他看来,允许共享充电入驻,是为了给客人带来增值服务,商家本身并不像靠这个争取利润,双方的合作没有直接利益关系。
大家都在看
刘彬告诉记者,与共享单车不同,共享充电是B2B2C的模式,B端商家作为触达需求用户的中间环节十分重要,“所有的地推人员都想抢占优质的商家,为获取更高业绩,所以才会出行恶性竞争,跟现在的外卖之争有些类似。”
为了证实小王的说法,上游财经—重庆商报记者来到事发的KTV了解情况,负责人顾总却告诉记者,事实并非小王所言。
商家矢口否认爆料成“罗生门”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共享充电诞生于去年,由于共享出行、共享单车行业的爆发式增长,共享充电诞生之初备受资本和舆论的关注。从2016年底开始,各路玩家入场,疯狂融资、跑马圈地,并在今年上半年达到高峰。
现场求证
业内人士表示,共享充电行业现在的确有点“冷”,规模上不去,融不到钱,很多企业只能修炼内功,延缓扩张的步伐。他预计,目前共享充电企业的洗牌阶段还要持续到年底,可能只要巨头产生,才会有彼此之间的合并。
小电科技公关总监刘彬告诉记者,“小电”多个城市发现了某家充电宝公司员工偷“小电”产品、恶意损坏等行为,大量设备被偷盗、充电线被拔断、充电线接口被刷胶水、二维码被破坏。
【天极网IT新闻频道】相信大家上一次听到共享充电的行业消息,还要追溯到今年5月初,王思聪与聚美优品CEO陈欧的“吃翔赌注”。
IT新闻微信公众平台
时间获取新鲜资讯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还表示,共享充电宝的设计方案、盈利模式并非尽善尽美,有很多痼疾无法解决。
其中已有包括Hi电、街电科技、小电、来电科技等数家企业获投,融资金额近3亿元。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7Q1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研究报告》预测,2017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将超1亿人。
“由于在门店的转让合同中,并未说明共享充电宝的归属,所以我们让自己的工作人员撤下了怪兽充电。”
上游财经—重庆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共享充电线下地推人员之间互相的恶性竞争在其他城市多次发生。
恶性竞争已是常态
您可能想看的内容
“我们的产品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竞争对手的BD(地推)私自调换了!”11月15日,上游财经—重庆商报记者接到来自怪兽充电宝重庆市场推广人员小王的爆料。
评论
上游财经—重庆商报记者统计发现,2017年3月31日至4月28日,共享充电宝市场共有10笔融资,数十家机构入局,其中不乏IDG、红点中国、元t熥时镜戎。
文/上游财经—重庆商报记者 张宇
首先,共享充电宝的属性是由线下流量导入,很少需要线上推广,产品在哪流量在哪,这也决定了它的运营成本会很高,涉及场地租金、人工、设备等多项成本,要想达到高密度、大范围投放所消耗的成本更是不可估量。“这个行业并没有百花齐放,接下来,会有共享充电宝企业陆续退出或者转型。”
如今,正在经历资本退潮、行业洗牌的“充电宝”们,仿佛低调了不少。
竞争的背后是行业不景气
编辑 Emily
通过小王录制的视频记者看到,三位穿着休闲的男子,在摆弄KTV吧台上的“小电”充电宝后,用黑色塑料袋把一旁的怪兽充电宝也装入了口袋,并拿走,整个过程不到3分钟。
虽然商家和共享充电企业各执一词,但不管事件的真相如何,共享充电企业之间竞争的火药味已经呼之欲出。
记者调查
记者在该KTV看到,在吧台上的确只有“小电”充电宝,而怪兽充电宝却不见影踪。至于为什么会与“小电”签订排他合同,负责人顾总表示不方便透露,不过其否认收取了对方的“入场费”。
除了线下地推之间的竞争,公司层面的专利纠纷也不断上演。其中2016年来电科技起诉云充吧有3项专利侵权,1项胜诉。
事后他通过KTV监控辨认出调换自己充电宝的正是同样在该店投放的“小电”地推人员。
虽然共享充电宝行业发展还不到一年时间,但在自带竞争属性的互联网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可以用多维度来形容。
#p#分页标题#e#同样是行业巨头街电,今年5月被曝出高管集体离职,对此,街电投资方海翼股份发表声明称,“竞争对手因为缺乏成熟产品,无视街电员工与街电签署的竞业禁止协议,以数倍工资和股票等利益恶意挖猎街电员工,导致部分街电成员离职,并驱动这部分员工以不当行为对街电业务造成伤害,更进一步诋毁街电和海翼名誉,我们深感遗憾并将支持街电科技对此进行追诉。”
对此,小王当晚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发声,抨击竞争对手的不正当行为,并呼吁合作商家注意提防这样恶性事件。
真实情况是,前不久他刚刚接下这家KTV,并与“小电”签订了排他性合同。
怪兽充电资深公关经理吕修全告诉上游财经—重庆商报记者,南京、无锡等城市,出现过疑似“小电”地推私自调换产品的情况,此外,有的还恶意损毁充电宝上的充电线、二维码,使得机器不能正常运转。
不过,一位不具名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为了抢夺核心城市的优质商家(充电宝投放后使用率高),共享充电企业给商家分成、或者缴纳“入场费”,已成为普遍现场。
记者调查发现,这样的恶性竞争事件已不在少数,甚至愈演愈烈,激烈程度一点也不逊色于当年的共享出行、共享单车行业。
链接
究其原因,原来是其投放在江北九街某KTV的3台怪兽桌面共享充电宝,被疑似竞品的地推人员私自调换。小王还称,当时自己也恰好也在现场,为了避免与对方发生冲突,他并未上前阻止。
* 网友发言均非本站立场,本站不在评论栏推荐任何网店、经销商,谨防上当受骗!
连财大气粗的美团点评也通过内部公开信表示,将结束共享充电宝项目的试点运营。
打压对手各出奇招
接到爆料
线下产品被竞对无故拿走
何零星
不过好景不长,共享充电并未向他们的单车、汽车前辈那样维持长久的生命力,7个月成立不到4月的乐电宣布倒闭,成为首家倒闭的共享充电企业,此后河马充电、泡泡充电和小宝充电等“小玩家”悄无声息地出局。
使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
9月29日,街电充电宝在进入郑州市场时,因涉及专利侵权,产品被当地知识产权局查扣。
此外,陈礼腾还谈到,共享充电宝的模式实际上是B2B2C,商户是链接产品与用户的重要一环,争夺用户的前提是争夺商家,“整个商业模式相对共享单车难度更高一个量级。”
业内声音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小电”身上。
今年3月,来电科技起诉陈欧投资的街电科技6项侵权,街电科技予以否认。
对于共享充电的前景,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助理分析师陈礼腾向记者表示,共享充电宝实际上只是披着“共享”外衣的租赁业务,属于“伪共享”范畴,有借风口炒作的嫌疑,加之中国投融资环境的“跟风”特性,才使这一领域被快速催熟,在市场需求被放大的前提下,这很可能是“虚火旺盛”的表现。
“我们甚至还报了案,终找到了偷设备的人。但是,这都是线下地推人员的个人行为,我们没有去追究竞品公司,也不想这些不好的声音影响整个行业形象。”刘彬还表示,为了规避这样的行为,“小电”要求所有地推人员必须穿戴工作服和证件,并向商家派发名片,一旦出现问题,方便公司溯源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