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力促校園食安治理“提檔升級”
2017-11-21 08:00:11
高校開設食品安全工作站
“五毛食品”是對校園周邊小零食的稱呼,深受學生喜愛卻極易產生食品安全隱患。10月9日,武漢市局公布對“五毛食品”的專項抽檢結果:共抽檢32批次樣品,包括麻辣面筋、油炸豆皮等常見品種,抽檢樣品全部合格。
“五毛食品”追根溯源查到底
居民趙福菊回憶,站鄰社區建於20世紀60年代,大量餐飲攤販看准學生餐這一市場,迅速在此聚集。當時流動推車擠佔道路、房屋亂搭亂蓋、電線私拉亂接等情況嚴重,“三無”食品盛行。
(責編:聶叢笑、權娟)
在高校開設食品安全工作站,是洪山區珞南街食品藥品監管所的“創意”。每個食安站至少配備兩名工作人員,由校方從本校工作人員中抽調或兼任,對校內餐飲單位實行高頻率全覆蓋檢查,發現食品安全問題,時間處置。
2014年,硚口區政府和街道出資50萬元,在此興建了小餐飲便民服務區,將流動攤販“請”進門店經營,所有門店均使用不鏽鋼灶具,並配齊消毒櫃等食品安全必備設施。該區還對硬件設施提檔升級的餐飲店給予獎勵,每年約有10%的商戶獲獎。“校園周邊的小餐飲中,小攤販是主力軍,隱患不少,卻深受學生喜愛。與其‘貓捉老鼠’,不如順應需求幫商販提檔升級。”武漢市食品藥品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說。目前,武漢市已在多個校園密集區域打造小餐飲便民服務區,將流動小攤販從“游擊隊”升級成“正規軍”。
洪山區是武漢市的教育大區,聚集了37所高校,佔全市高校總數的一半。目前,這樣的高校食安站已建立了27家,覆蓋該區所有一本院校。
原標題:武漢力促校園食安治理“提檔升級”
10月11日上午9時,武漢理工大學食品安全工作站的工作人員開始進行每天的例行巡查。他們逐個檢查食堂、副食店等校內餐飲單位,不放過餐具消毒等任何一個食品安全細節。這樣的巡查日復一日,已持續4年。每月,全校還會開展食品安全大檢查,不達標者將被通報批評。
“校外食堂”變身便民服務區
10月13日中午放學,武漢市十一中的學生們三五成群地走出校門,來到站鄰社區小餐飲便民服務區吃午飯。服務區內,30多家餐飲門店兩列排開,絲毫不見小攤販的蹤影。筆者走進一家“黃燜雞米飯”餐飲店看到,店面不大,但不鏽鋼灶具擦得锃亮,餐具在消毒櫃裡碼放整齊,廚房採用開放式設計,烹飪細節一覽無余,便於消費者監督。
今年6月,武漢市被國務院食安辦正式授予首批“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稱號。在創建工作中,武漢市對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監管的創新和突破備受肯定和稱贊。通過在高校設置食品安全工作站、在校園周邊打造小餐飲便民服務區等系列舉措,武漢市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構筑起保障校園食品安全的堅固長城。
以站鄰社區小餐飲便民服務區為中心,方圓800米范圍內聚集著武漢市十一中、崇仁路小學等4所學校,這裡堪稱上萬名中小學生的“校外食堂”。但在2014年以前,這裡環境雜亂不堪,聚集著大量小攤販,食品安全風險極高。
保障校園食品安全,除了人盯,還有技防。江岸區育才越秀小學在食堂餐區安有一塊大屏幕,8個框格分別對應著加工間、烹飪區、消毒區等廚房所有區域。高清監控畫面下,后廚工作人員的一舉一動、餐飲具的消毒情況都一目了然。武漢市第二中學(高中)的食堂也採用了“視頻廚房”模式,共布設約16個攝像頭,從原材料進貨到售賣消費的全過程都在監控范圍內。
能讓這一“重災區”達到全部合格,底氣何來?今年5∼6月,武漢市食品藥品監管系統以全市中小學、幼兒園的“五毛食品”經營者以及面向農村地區批發、配送“五毛食品”的經營者為重點對象開展專項整治。這次鐵拳出擊共下達責令改正通知書133份、取締無証生產經營者12家、取締學校附近佔道攤販13家。8月,武漢市局又展開“回頭看”,針對前期發現的問題進行回訪突查。一旦發現問題“五毛食品”,不僅對經營者處以重罰,還追根溯源,一查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