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二维码门牌要附加更多服务增量
2017-09-25 08:00:28
门牌也将有二维码了。广州近在开展门楼号牌的清理、整治工作,按照2017年市政府新修订出台的《广州门楼号牌管理规定》要求,全市将逐渐建立起一套规范完善的标准地址库,明确要对全市既有建筑物全部编列门楼号牌,对无合法报建手续的建筑物编列临时门楼号牌。而且,门楼号牌设置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市民无需缴纳任何费用。
事实上,二维码门牌附加功能的扩容需要一个过程,公益性服务理应是政府的优先附加选项,在这方面,不少地方地名导向牌“指示资源”的分配可以提供启示:行政机关、公共场所、社区服务机构等免费上牌,其他的商业机构则必须竞价上牌。按照这种思路,广州在推行二维码门牌的过程中,不妨把某一区域或者网格辖区内的社会工作机构等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优先显示或者推送,因为这些组织有各种可供市民免费或者低偿使用的资源。需要知道,从来雪中送炭的价值是要远甚于锦上添花的。
细说起来,推行二维码门牌,广州在国内并不是头一个。江苏南京与福建福州,这两个城市在这方面才是先行者。从两地既有实践来看,二维码门牌可以带来的好处,与本土媒体描绘的预期效果也大抵一致,其功能几乎集中在定位目标地址、目标房屋的信息查询、通知通报、地点导航、物业服务、房屋管理、费用缴交、快递送餐、报警急救、出租出售等民生服务方面。不过,有媒体在解读广州的“跟进”时,落脚点却放在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聚焦管理而非服务,其中的意味颇值得玩味。
纵观相关评论对门牌二维码提出的友善提醒,不过是老生常谈,比如要防止伪门牌二维码,要注重保护信息私隐,扫码阅读信息需要分级,等等。这些提醒固然有一定的价值,也需要予以重视,但难免还是给人以炒剩饭的感觉。笔者注意到,广州的门牌二维码有一个特点,那是开放,即不设定专用平台,各相关单位均可充分利用二维码进行功能开发。换言之,为各种应用扩容预留了接口,可以实现的功能叠加与放大。暂且不知道这是否是广州的独创,但这种细节显露的服务意识还是值得点赞。
公允来说,有关媒体的这一解读倒也并非曲解,且在内文的表达中也屡次提到了服务,不过二者的位次排定,多少还是能反映出二者在他们心里的价值排序:管理为主,服务为辅,这势必导致二者一旦发生冲突,便于管理才是考量,而服务难免会被牺牲掉。这多少与“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的思路相背离,而这也正是我担忧的地方。当然,我倒是期望我的顾虑只是杞人忧天而已。
茶煲家系列漫画 □老唐
众议苑 胡一刀(时评人)
二维码门牌可以提供哪些服务?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基本服务和衍生服务。基础的无非地点的精准确认,让路盲不再一脸懵逼,对自己所处何处不再傻傻分不清。而地点导航、出租出售等等,这些则属于衍生服务。而不管是基本服务还是衍生服务,从服务提供方来区分,有些需要政府来主导推动,比如具体的地名信息确认、报警急救,另一些则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比如快递寄送、外卖配送。林林总总这些,有哪些市场没有动力提供,政府虽有能力,但却可能忽视的服务呢?公益性服务或许是那个答案。
当下中国,公益的力量不应该被忽视,公益的理念需要无时无刻去散播,在二维码门牌这样一种带有公共价值的载体上弘扬,本身当得起外界的肯定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