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者講述食品安全之變背后的故事:從觸目驚心到吃用放心
2017-09-20 08:00:22
門外醒目簡潔的大紅色“熱干面”招牌,引人注目﹔
為了堵住這一漏洞,樊城區公安機關和食藥監部門相互配合,進行“地毯式”全方位檢查,對轄區每一家早餐店使用的黃酒提樣鑒定。
……
整改扶持兩手抓
“生產過程中,則由食藥監、公安等監管部門聯合監督,杜絕了使用發霉或劣質黃豆等問題的發生。”孫途輝說。
食品安全之變,需要每一個參與者從內心深處對法律、對安全產生敬畏。
2015年上半年,湖北省襄陽市樊城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員在對轄區內的小餐飲店走訪時,發現了這家衛生環境臟亂差的面館。
“無根水”是農業部、衛計委明令禁止的添加劑。
說起黃酒,呂虎賁頭疼的是那些小作坊。
門內干淨明亮,桌椅上一塵不染,保潔的工作人員正拿著拖把打掃衛生﹔
經鑒定,紅色粉末被証明是“胭脂紅”化工染料。
感覺牛肉顏色有點不對勁兒。呂虎賁他們進店查看,發現了該攤販操作間內存放的紅色粉末狀“染色劑”。
孫途輝是湖北省宜昌市公安局食品藥品犯罪偵查大隊大隊長。
根據案件反映出來的問題,襄陽市樊城區食品安全委員會出台了食品藥品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實施意見,要求部門聯合調查、執法、督察。
統計顯示,從2015年年底至今,在高強度的聯合執法下,類似“染色牛肉”的食品安全問題再也沒有在樊城區發生過。
原標題:監管者講述食品安全之變背后的故事:從觸目驚心到吃用放心
質量安全可溯源
除了可溯源,宜昌還從源頭上監管食品安全。
“制定了聯合行動機制以后,我們每個月至少會做一兩次例行檢查,有的月份達到了三四次。”呂虎賁說。
(責編:王寧、蔣成柳)
五年前,呂虎賁不敢在街邊早餐店“過早”。
操作間裡鍋碗瓢盆、油鹽醬醋擺放整齊、一字排開,生產食品的店員戴帽、戴袖籠、戴口罩。
為破解食品安全監管中的難題,在宜昌,自2014年開始,食藥監、公安等部門每月聯合執行專項行動,抽檢豆制品、面食等食品700余例。
“扶持生產豆腐的小作坊成為企業公司,不但是規范了食品安全問題,更是打造出老百姓放心的早餐工程。”劉勇認為。
食品安全監管是一個系統工程。
“牛肉面+黃酒”,是襄陽人的愛,也是很多外地來襄者必定要品嘗的美食美酒。
強力之下,結果自然是可喜的。
終,因非法添加“無根水”,小作坊主馬某犯生產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判處有期徒刑6個月,緩刑1年。
一項由區政府出資獎勵補助、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督辦小餐飲店改革的行動,讓這家熱干面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案件查處了,呂虎賁他們卻在反思:如何堵住監管漏洞?
“店家如果要在第三方平台上售賣食品,首先需要獲得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的許可資格。”湖北省宜昌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稽查分局副局長向恆陽說。
在一家攤販的砧板上,一塊塊色澤誘人、香氣四溢的熟牛肉正在售賣。
移動互聯網時代,外賣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各地監管部門對外賣食品安全監督檢查也提檔升級。
2014年春節前后,湖北省宜昌市遠安縣公安局聯合當地食品藥品監督部門查處了一個生產豆芽時非法添加“無根水”的小作坊。
2015年10月,襄陽市公安局樊城分局治安大隊行動中隊聯合轄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展開例行檢查,在丹江路菜市場攤販發現線索。
大數據時代,宜昌將食品安全的監管與智能科技相結合,實現了水果蔬菜農產品入市備案可“溯源”,與物流結合,形成了從田間到運輸再到售賣全環節可檢測。
“掃一掃,知道這把青菜是哪裡種的、誰種的、用了什麼農藥、用量多少……”孫途輝笑著說,這算是自己的“職業病”。
食品安全這五年有哪些變化?《法制日報》記者走進一線執法人員,試圖從食品安全監管者的角度對此進行解讀。
近年來,樊城區太平店鎮作為豆制品盛產地,越來越多的小作坊加入了生產豆腐的行列。然而,大多數的小作坊生產流程簡易,操作也極不規范。
部分生產者往黃酒裡加添加劑,以提升黃酒的勁度和口感。
從田間到餐桌,食品安全涉及農產品質量安全、農藥化肥使用、運輸環節、農貿市場、餐飲企業等諸多環節,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有可能導致影響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
閑暇之余,孫途輝喜歡到超市、到菜場轉轉。
五年后,呂虎賁“過早”很隨意,隨便進哪家店都很放心。
強監管帶來食品安全好成效。今年8月3日,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批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名單”中,湖北武漢、襄陽、宜昌榮登榜單。
執法堵住漏洞
如今,這家生產豆腐的小作坊,已經變成了湖北襄太食品有限公司,成為了豆腐界的放心品牌,生產銷售的豆腐也從太平店鎮擴展到鄂西北一些地區。
此前,孫途輝擔心的是食品非法添加劑之類的問題。
為了從源頭治理豆制品的安全質量問題,樊城區食藥監局在眾多的店鋪中,選擇出了基礎相對較好的一家,重點扶持培育。
在湖北省襄陽市生活工作23年,呂虎賁愛上了襄陽牛肉面。
從監管者的角度看食品安全之變,應該是全面依法治國這五年推進食品安全法治化的見証。
“鑒定結果顯示,轄區內所有早餐店使用的黃酒都不含有害成分。”呂虎賁欣慰地說。
除了像這類臟亂差的面館,樊城區還有不少賣豆制品的店鋪也引起了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的注意。
面對縣一級小作坊生產豆制品難監管、安全問題頻繁的情況,宜昌要求各級政府通過規范化和規模化經營將豆制品生產的小作坊進行集中,由政府提供生產場地、生產原料由政府進行採購把關。
然而,在一段時間,襄陽“牛肉面+黃酒”從美食成了“毒”食。
呂虎賁如今的放心,不是“盲目自信”——除了涉牛肉面食品安全問題基本上已是“零發案”,還有早餐店的一些小變化。
到了超市或集貿市場,孫途輝喜歡隨手拿起包好的青菜等,用手機掃描外包裝上的二維碼。
在日常採訪中,記者與食品安全監管者交往甚多,感覺他們在以執法者身份面對不法行為的同時,也是一名普通的消費者,他們的行為不僅關系到千千萬萬百姓的餐桌安全,實際上也關系到他們自身的食品安全。
#p#分页标题#e#孫途輝告訴《法制日報》記者,辦案數據顯示,食品藥品非法添加類的案例,在2013年下半年至2014年上半年共發生了5起,但在專項行動施行之后,迄今為止,宜昌全市這個數字依然是零。
“你去看看,現在有很多早餐店,賣早餐的都戴上了帽子和衛生手套,還有口罩。這種細小之處,反映的是從業者對食品安全的敬畏之心。”呂虎賁說。
幾個月前,還是在相同的地點,黑暗的用餐環境、滿是油污的牆壁、雜亂堆放的垃圾。
“擁擠的布局、混亂的生產和用餐環境亟需整治。”樊城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綜合科科長劉勇說,在政府對小餐飲店改革的獎勵補助措施下,他們通過向店主宣傳,動員面館整改成現在干淨整潔的模樣。
如果不是親眼看到,誰也無法將這兩個場景聯系到一起。
作為襄陽市公安局樊城分局治安大隊行動中隊中隊長,呂虎賁負責食品安全領域的案件查處工作,曾辦理過一批涉及襄陽牛肉面食品安全問題的案件。
記者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