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科溯源

www.bluearp.com

溯源流溪河之文化创作篇:曲中桑梓意 笔下赤子心

2017-08-21 08:01:22

本报记者采访戴桂波。

在多期的实地探访中,广州日报全媒体小分队和各种各样与流溪河有关的人聊过天。例如,有在源头村落传承当地美食的村民、有以讲温泉传说而成名的老人家、有辞职转行成为“新农夫”的外乡人、有历史建筑的守护者、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护林人……在这些对话中,我们得以了解流溪河流域文化的许多侧面。

“以后还要继续写下去?”记者问,戴桂波回答很干脆,“我觉得我可以写到90岁!”

#p#分页标题#e#

几十年来,戴桂波创作了一大批富有乡土特色的粤剧粤曲作品,目前结集出版的有曲艺集《晚结瓜甜》、诗词集《心声集》、楹联集《桂花联艺》、韵文集《桂苑韵文小札》、散文集《回眸》、曲艺专辑《喜我白云添锦绣》等。

溯源流溪河之文化创作篇:曲中桑梓意 笔下赤子心

溯源流溪河之文化创作篇:曲中桑梓意 笔下赤子心

今年87岁的戴桂波,1987年1月开始创办《流溪》,至今这份刊物已出版60期。

,我们找到了一位乡土作家。他曾经是乡镇刊物《流溪》的主编。出生于抗日战争前夕的他,见证了流溪河畔的风风雨雨。从抗日战争年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再到的幸福生活,他有说不完的故事。

溯源流溪河之文化创作篇:曲中桑梓意 笔下赤子心

溯源流溪河之文化创作篇:曲中桑梓意 笔下赤子心

“流溪河奔腾不息,流向珠江,汇入南海。侨乡人和,坐落在它的身旁。这里政通人和、人杰地灵、百业俱兴。如今,改革的春风吹遍了人和侨乡,流溪河欢腾了!随着经济形势不断好转,这里的群众文化也逐渐兴旺,于是《流溪》应运而生……《流溪》是时代浪潮中的一朵浪花。”1987年1月,正式创刊的《流溪》创刊词中这样写道。

坚持:年迈热情不减要写到九十岁

1976年,戴桂波创办人和镇内部交流刊物《人和文艺》。后来,这份刊物改名为《流溪》,至今仍在刊行。1991年前,刊物组稿、改稿、编稿乃至刻写、油印、装订、发行,都是由他一个人完成的,被称为“一个人的《流溪》”。但戴桂波说,流溪河是大家的,《流溪》也是大家的,自己只是一个护溪人。1999年,一位中学老师接过他的这份责任,让《流溪》继续着自己的使命。

这趟采访,我们采访到了老人们生平中的一些故事,满载而归。流溪河畔的人们还有许许多多未曾讲过的故事,也许终难为外人知晓,像深山里数不尽的涓涓溪流,点点滴滴汇聚成无声的长河,终流入岁月的大海里。

在戴桂波家中,书房里三个书柜中装满了他创作的诗词作品与草稿,一摞又一摞。为了获得更多的灵感,戴桂波每天还会骑自行车或者坐公交车到附近去采风。他为流溪河畔的寮采村一共写了13首诗,耗时13个月。

无花果。

今年70岁的朱慕森是广州农林系统的一名退休干部,现回到家乡人和镇建南村,指导村内农民发展合作社。1966年,朱慕森高中毕业回乡,在建南村种了11年地,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离乡读书,然后在广州工作。

上世纪30年代,地处流溪河旁的人和墟是一个商贸发达的墟市,很多粤剧剧团都会来此演出。1951年,戴桂波因能唱粤曲,被选到剧社。剧社成员主要是人和地区各学校的老师。由于角色少,戴桂波还被安排反串花旦。

戴桂波50岁才开始学习写诗,坚持不懈创作,至今已存下至少1000篇诗歌作品,其中已出版了3本诗集。

文:广报记者肖桂来图:广报记者杨耀烨

朱慕森表示,如今流溪河畔的几十万亩良田变成了双灶田,而且还是丰产田。如今为了改善土地产值,镇里的农村也开始种植起了其他类型的作物。他向记者介绍起了当地的无花果园和葡萄园。

1991年,因戴桂波退休,《流溪》没有人接手,随即停刊。1999年9月,《流溪》复刊,由人和一中的语文老师李彩云接过接力棒,与戴桂波共同主编。

办刊:奔赴东莞印刷人们争相传阅

1987年,《人和文艺》手写油印本改为印刷报,并更名为《流溪》,以四开小报形式面世。戴桂波继续担任《流溪》主编。

溯源流溪河之文化创作篇:曲中桑梓意 笔下赤子心

在这许许多多的对话之后,我们还希望找到更有代表性的人物——不仅了解流溪河历史,不同年代人们的变化,还能把自己的生命情感与流溪河水融合在一起的人物。

在采访戴桂波老人的时候,记者在镇上也见到了另一位颇有代表性的“老流溪”朱慕森。

1954年,戴桂波开始学习创作粤剧粤曲。由于当年文化基础薄弱,连续几年,他编写的剧本一直未被采用,但是戴桂波并没有放弃。1958年,连续坐了四年粤剧“冷板凳”的戴桂波结合当时人和村修水利的情况,创作了《千年憾事一扫光》,并发表在当时的《穗郊农民报》,便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当年,《流溪》印刷总数达1500份,必须拿到东莞去印刷。我记得非常清楚,统稿之后,稿件邮寄到东莞印刷厂,印刷出来后,还要专程去东莞拿回来。整个过程非常折腾。但想到大家争相传阅的喜悦情景,一切辛劳便在顷刻间烟消云散了。”回忆起主编《流溪》的过程,戴桂波说这份感觉是“辛苦并快乐着”。

创作:坐四年冷板凳昏暗灯下编剧

花絮:老知识分子乡中尽余热

在波叔的作品中,流溪河是主要的创作元素。在与记者聊天时,波叔掏出一本作品集,津津有味地吟唱起一段粤剧对唱,“暂别西洋回祖国,此行探胜复寻幽。流溪河上赏秀色,潇潇洒洒。泛舟游,我爱流溪水似绿绸!同挥桨。击水飞舟,情牵故土,向两岸凝眸……”

《流溪》的创办要从1976年说起,当年,戴桂波被调到白云区人和镇文化站工作。一到文化站,喜爱文学的戴桂波创办了刊物《人和文艺》。“当时主要为全镇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平台。”他说。

“流溪河的变化要感谢兴修水利。”朱慕森表示,1957年各地掀起大兴水利的运动。上世纪60年代后,越来越多挖沙船进入流溪河采沙,从下游慢慢往上游挖,让流溪河床慢慢低了下去,现在河道所剩河沙不多。上世纪70年代,流溪河水利设施日渐完善。

上世纪80年代初,50岁的戴桂波还是一个写诗的外行,幸运的是,他认识了一位古体诗词创作老师。“这位老师告诉我什么是平仄、对仗和押韵,这时,我才知道什么是古体诗。”

“老流溪”朱慕森先生。

如果说戴桂波体现的是流溪人对河流、历史的丰富情感,我们从朱慕森的身上,则看到了本地人运用知识、不断改变生活的才智。

溯源流溪河之文化创作篇:曲中桑梓意 笔下赤子心

认识戴桂波的人都叫他“波叔”。除了长篇小说外,他对其他的文学体裁也颇有研究。波叔介绍,他对文学的热爱起源于粤剧。

溯源流溪河之文化创作篇:曲中桑梓意 笔下赤子心

戴桂波和他的“孩子”《流溪》。

戴桂波。

虽然年迈,但波叔心态依旧年轻,戴桂波老人身上那一股创作的热情让人敬佩。采访中,老人拿出一篇创作的诗歌作品《今昔流溪河》与记者探讨,一笔一画认真誊写在稿纸上,多处词句使用白色贴纸做了修改。“这篇诗歌,我是准备参加区里一个征文比赛的,近才有了定稿。”话语间,戴桂波有些兴奋。

一篇题为《流溪水更长——祝贺流溪复刊》的文章写道:“我们期望《流溪》立足本镇、办出特色。立足本镇是指立足培养当地广大业余作者,办出特色是指成为名牌‘土特产’。《流溪》复刊,会比以前更受读者喜爱!”

戴桂波戴着眼镜,身材瘦小,但是说起《流溪》时,他立刻神采奕奕、提高了说话声,言语间充满骄傲。他的骄傲来自他一直守护的“孩子”——《流溪》。

《流溪》的老主编戴桂波。

朱慕森回忆说,继1915年的大水灾之后,流溪河一带的水灾发生在1959年,河水漫过基堤,淹没数万亩田地。

“流溪河是生我养我的母亲河,讴歌她是我的使命!”戴桂波今年87岁了,他长期生活、劳动、工作在流溪河畔,是地地道道的饮流溪河水成长起来的乡土作家,在他创作的大批粤剧、粤曲、诗歌、对联等作品中,诚挚讴歌流溪故事,是一位执着的乡土文化守望者。

蓝城云软件产品收费标准

二维码应用云溯源

联系我们
现在注册,即可享受免费生成二维码溯源
蓝城云微信
购买咨询
溯源解决方案
灵活的合作方式
1对1贴心售后服务
2017 bluearp.com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07110号-1
溯源软件,溯源系统,二维码溯源,溯源管理软件,查询真伪,二维码溯源2222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22-82939965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8:30-18:00
7*24小时咨询热线 业务咨询

许经理 13001001853

项目咨询

闫经理 13051250015

王经理 13051210015

扫码关注
扫一扫关注溯源案例
返回顶部
022-82939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