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收现金”合理合法吗-法治观察-维权频道
2017-08-17 08:01:13
“主要还是为了方便总部掌控营业额,因为我们有多位股东,也有多个分店,利润需要多方参与分成,现金流水总部不方便掌控,而通过刷统一的二维码支付,营业额可以一清二楚。”一位连锁店铺老板向记者透露。
支付方式要由公众自主选择
(本报记者 温源 炎琳)
移动支付便利了百姓生活,但也要防止少数支付机构力推“无现金社会”等行为上的偏差。
1 2 共2页
那么,商家为什么要拒绝现金消费呢?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教授黄震表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吸引力在于降低了商家成本:一是节省了点钞等工作的人力成本;二是降低了安全和储存成本;三是由消费数据沉淀带来精准营销成本降低;四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让利可以减少商家进驻的手续费等成本。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要全面理性看待非现金支付。非现金支付的手段和工具包括银行卡、电子银行、票据以及各种互联网支付等。非银行支付机构的产品和服务,是非现金支付的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而少数支付机构通过一些活动有意无意地将“无现金”支付等同于自身的支付产品,误导了消费者。他分析,尽管现代支付方式发展迅速,但流通中现金需求量仍然较大。还有不少人依赖现金支付。对于广大中老年人和农村地区,现金支付还是重要的支付方式。
2016年年底电商巨头亚马逊试行的Amazon Go打响了无人支付的枪。顾客通过手机扫码辨识入场,到店里拿了商品走,不需要经过任何收银员。货架上的相机系统会自动判别消费者取物,感应装置会将拿起的商品自动加入云端购物车,离店可自动完成结算并支付,电子收据将自动发送到购物者的手机里。
据记者调查,还有的商家因为担心收到假币、避免销售人员的道德风险,或认为安装POS机系统成本太高,而倾向于使用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
现金支付仍是重要支付方式
在易宝支付首席技术官陈斌看来,真正的支付不一定要通过手机或电脑等介质,只要能证明参与交易双方的身份和交易内容即可。“现在大家还习惯拿着手机刷二维码,未来的支付可能是无介质支付,仅通过场景和行为的认定可以完成支付。”陈斌认为,未来10年之内无人支付或将被广泛采用。
“出门可以不带现金,但必须带上手机。”移动支付的不断普及已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可以预见的是,移动支付方式日新月异,的二维码支付也不会一直被使用,未来的移动支付方式会不断演进,产生新的方式、新的场景。
应该看到,看似简单、便捷的二维码支付背后隐藏着不可预知的风险。随着手机支付的比例越来越高,各种窃取财产的诈骗手段也如影随形,恶性案件层出不穷。消费者通过下载应用、访问网站、短信链接、接听电话、扫二维码等操作,一不小心会遭遇诈骗。相比钱包丢了损失部分现金,手机被控制无疑会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
事实上,“无现金”这样的提法是不严谨和不科学的。强调“无现金”,容易让普通老百姓误以为现金会消失,也容易让商家产生拒收现金的行为。专家普遍认为应该少用或不用“无现金”字眼,改用“非现金”支付。
董希淼认为,在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多种支付结算方式将共同存在。一方面要肯定非现金支付的意义,加强对各类支付结算方式的宣传推广,让更多公众了解各种非现金支付结算方式的特点;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公众支付结算习惯,包括使用现金支付的习惯,由公众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支付结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