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规范高效的数据 实现科学智慧的决策-绿色频
2017-08-17 08:01:09
此外,监测数据的处理也存在很多困难。需要制作的监测数据报表、报告以及临时性报表多,制作时间紧迫,工作量大成为监测站工作人员的“老大难”。在环境监测站一线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每天都要制作许多报表,相关数据从自动监测系统、实验室以及下级监测站报出后,工作人员要将这些监测数据汇总成各式报表,之后又要将所有数据汇总成监测数据终结果表。该工作人员表示:“每月要做的表格多达几十份,并且每份数据格式不一致,需要花费大量人力整理汇总表格。”而监测数据的审核也依靠人工逐条检核数据,这造成了审核工作量大而繁琐,并且容易出错。
#p#分页标题#e#同时,记者了解到,监测数据对数据精确度、准确度控制要求极高,而LIMS则能很好地对各类数据异常进行智能化审核,这样有效降低了数据处理风险,提升了数据质量。
比如在实验室分析中,首先需要对样品加密,完成分析和审核以后,再对样品解密,汇总监测结果后才能形成报告。加密和解密的工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手工处理;又如,整个监测业务环节对质控样的添加有严格的量化指标,为了明确是否达标,站内每个月都需要由专人梳理一个月的分析数据,并进行手工誊写、统计质控样品与达标情况;还如,监测业务过程中的所有数据都需要归档保存,确保数据可溯,这不但占用了站里大量空间,而且不易查找,时间过久后还会发霉、发潮。
在日益严峻的环境管理形势下,环境监测站的工作任务不断增加,“人少、事多、要求高”让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监测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监测、评价以及分析工作时,存在着监测业务效率急需提升、数据全过程溯源难度大、数据审核工作繁重、数据管理效率低等问题。
监测数据中心对数据价值挖掘的“本事”也不小。监测数据中心在让监测数据质量更为可控前提下,更充分挖掘数据价值。一方面,监测数据中心从宏观到细节,逐渐深入解读掌控环境质量,让业务数据能够逐层钻取;另一方面,它以环境质量关键业绩指标为指引,通过与图形、数据、文字相结合的展示手段,让数据看得懂,看得透,充分挖掘数据价值。
在可溯源方面,LIMS通过数据管理的电子化实现数据的可溯源,通过建立监测任务的数据档案,监测站工作人员能溯源至监测任务过程任意阶段的材料,并实现在线查看。
对监测站的管理者而言,监测数据中心能实现区域环境全面可见,辅助环境决策的功能。整个数据中心能全面展示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从宏观视角分析环境各要素的概况和变化趋势,导向型分析情况,溯源问题。通过系统建设,体系化、组织化地利用了环境质量数据,发挥监测数据价值辅助领导决策的效应。
在工作效率方面,由于全业务流程通过系统运转,以往诸如分析数据获取和计算、样品的解密和分析数据汇总、质控报表统计等部分工作,全部从人工转为计算机自动化处理,利用自动化替代了人工,解放了站内部分人力。
另外,还让一线工作人员感到头疼的是监测数据的评价计算。监测数据评价细节多、专业性强,计算工作量大。环境监测站的工作人员表示,计算过程中有严格的、繁多的评价要求,每一个评价要求都会影响到评价计算结果。这要求一线工作人员需要有长时间的经验累积,但目前监测站面临一个窘境,即经验难传承。“监测站内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好不容易了积累,还没传给新人已经离岗了。”湘潭市监测站相关负责人说。
监测的“超级大脑”
“十三五”开局以来,对环境质量改善要求不断增高,环境监测工作作为掌握环境质量变化的“千里眼”、“顺风耳”,也被上升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高度。“能力强”、“测的准”、“说得清”成为现代环境监测的标准,即为在深化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监测数据既需要具有权威性、公信力,全过程数据可溯、质量可控,更要将专业的监测数据转化为可视、可读的信息,让数据看得懂、看得透,使环境治理成效与老百姓的感受更加贴近。
那么,LIMS是如何让监测业务变得更为规范和可溯源,工作更为高效呢?据建设该系统的技术人员介绍,监测工作全流程信息化处理是其中的关键。
监测实验室的“得力助手”
首先,对环境监测站来说,规范性尤其重要。环境监测站的实验室通过了实验体系认证后,再经签字盖章,所公布的数据便具有了法律效力。面对公众,其发布的区域环境质量必须准确以及可靠,才能体现对公众负责的态度;而面对企业,实验室所发布的数据是监管部门处罚超标企业的法律依据。“因此,数据的权威性特别重要,而数据的权威来源于工作的规范、数据的可溯源”环境监测站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传统的监测手段来说,既要确保监测工作规范运转,又要完成大量监测任务,其中困难重重。
1 2 共2页
在规范性方面,该技术人员向记者表示,“LIMS的建设,本身是站内监测工作的再一次梳理与重构,它能提升站内的工作规范性。系统建成后,以任务驱动业务处理,通过流程化的方式实现监测业务过程管理,规范业务处理流程,并且依据ISO17025中的要求,及时提示操作过程中的逻辑漏洞,将质控融入日常工作中。”而在面对数据规则不统一、业务表单复杂多样时,系统会通过相关的功能,较高程度地适配个性化需求、提高使用效率。
而对一线工作人员来说,通过该数据中心,一键能得到报告报表和评价结果,既提升了工作效能,又规范了业务要求。系统后台封装了大量技术手段,前台只需通过自动化并且极易理解的方式操作,各种模式的报表、报告只需一键生成,大大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能。系统还将以往记忆在个人脑子里的,以及保存在电脑中的各类监测数据算法、评价指标整合在一起,为自动化出报告报表提供算法基础,并且将已有经验传承下去,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
“LIMS的建成,实现了实验室资源的统一管理,使监测业务全过程管理更规范、数据管理更便捷、工作成效更明显。”环境监测站相关负责人说。
除了基层工作外,如何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利用监测站多年累积的数据,也成了监测站的难点之一。据湘潭环境监测站相关负责人介绍,湘潭市环境保护监测站自1975年成立,期间累积了海量的监测数据,然而却一直未能很好地利用起这些数据。在如今这个大数据已成为一个热门概念的时代,数据即资源,需要体系化梳理这些数据,并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实现数据价值才能实现资源利用的化。但这些多年积累的数据存放时间过长、要素过多,并且存放散乱,因此对这些数据利用困难重重。
监测工作遭遇的N多“老大难”
胡文婷
而监测数据中心的建成,能使监测站海量的数据发挥的“用武之地”,通过监测数据中心的建设,不仅提升了数据处理效率,快速智能地提供数据决策支撑,同时为构建大数据应用、终端或公众数据发布提供了便捷化的数据基础。
上述负责人介绍,数据中心无论是对管理者还是对一线工作人员来说,都是一种实用的工具。
- 上一篇:“一元支付链接”的陷阱
- 下一篇:物联网技术助推智慧城市建设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