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二维码 开口得说实话
2017-08-12 08:01:07
据《人民日报》报道,如今超市里的农产品包装上印有二维码,用手机一扫,生产者、产地、投入品使用、产品去向等信息弹出来。不少企业都把这个办法当作增加信誉、实现溢价的“一招鲜”。但有不少消费者不买账,“二维码里的信息真实吗?”“二维码真的能追踪农产品的每个足迹吗?”
从近年各地实施食品、农产品溯源机制的落实来看,的确存在执法部门发现部分二维码无法溯源,实际生产地址与标注不符,食品农残检测结果与宣传有出入的情况。民以食为天,舌尖上的安全是每家每户的头等大事,在出现了上述情况后,老百姓对二维码的不信任也在情理之中。
农产品二维码的面世,本是为了方便老百姓对所有商品信息的了解。品种、成分、等级、收获日期、运输途径,存储场地一目了然,自然能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这是对消费行为双方都有益的尝试。但遗憾的是,对于“农产品二维码”中储存的信息,一些市民是持怀疑态度的。
要让新技术获得公众认可,得让溯源机制有效运转起来,让二维码“实话实说”。为此,监管部门需把好农产品的准入关,提前实现去伪存真。例如,针对“农产品二维码”的使用进行严格审核,在产品上市之初,对其所标注的信息进行严格核查,将虚假信息阻挡在市场流通的大门之外。对于已经流入市场的含二维码农产品,食药监部门也应实现动态监管,做到不定时抽检,对二维码信息进行必要核验,一旦发现与事实不符者,应启动严肃的追偿机制。
农产品二维码“说的话”靠谱了,自然能让消费者少一些疑虑纠结,新技术的运用才不会成了空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