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社交软件的
2017-08-06 08:01:09
“你不会知道坐在那头跟你聊天的是不是一条狗。”这句话曾被拿来形容互联网社交给人们带来的触动。但这话也许更适合用来形容4月初上线、爆红至今的“秘密”匿名社交软件,该软件下载率一直跃居苹果APP STORE社交类免费下载排行榜首位。
简单地说,它是一个匿名的朋友圈,人们可以和朋友匿名分享秘密、八卦、真心话等劲爆内容,每一个使用者都戴着面具,但也正因为有了面具,用户们脱离了日常的生活秩序约束,一方面尽情吐槽、宣泄压力,另一方面也仗着匿名而肆无忌惮造谣、侵犯别人隐私。的消息,该软件因版权问题而遭遇苹果APP STORE的下架,但细看它满屏负能量的内容,有人吐槽“早该下架”,也有人说“与其说它是社交产品,不如说是新型人性洞察品”。
有人乐此不疲地翻看着“秘密”带来的人间八卦时,也会被“暗箭”所伤。微博网友@静和静和上周日被同事追问,是否因第三者介入才和男友分手?源头是“秘密”,以前闹过别扭的同学将她的隐私发到“秘密”上,同事则根据细节推测出她,“愤怒!这是侵犯我的隐私呀!”她跳将起来。
“实际上匿名社交网站,成了一款‘洞察人性’的产品”,香港科技大学博士邱月认为,它爆红的原因可溯源至复杂的人性本身。在传统的熟人社会里,大多数人会因为受日常生活秩序以及社会道德、舆论等束缚,有选择地讲话、做事。“一旦脱离了这些束缚,很多人在匿名掩饰之下,变得肆无忌惮,毫无责任感地讲别人的隐私,甚至把日常道德禁忌之下的婚外情、一夜情、恶意中伤、算计同事等拿出来炫耀,这是有失规范的。”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后梦婷则认为,“在匿名朋友圈,违背道德成本的代价太低了,才敢口无遮拦。传统熟人社会恰恰相反,犯错成本很高,有道德、舆论、法律等多方面的制约。”
“实际上匿名社交网站,成了一款‘洞察人性’的产品”,香港科技大学博士邱月认为,它爆红的原因可溯源至复杂的人性本身。在传统的熟人社会里,大多数人会因为受日常生活秩序以及社会道德、舆论等束缚,有选择地讲话、做事。“一旦脱离了这些束缚,很多人在匿名掩饰之下,变得肆无忌惮,毫无责任感地讲别人的隐私,甚至把日常道德禁忌之下的婚外情、一夜情、恶意中伤、算计同事等拿出来炫耀,这是有失规范的。”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后梦婷则认为,“在匿名朋友圈,违背道德成本的代价太低了,才敢口无遮拦。传统熟人社会恰恰相反,犯错成本很高,有
同国内曾名噪一时的开心网、微博等社交软件一样,“秘密”的“灵感”也源自早前流行美国社会的软件SECRET,此次下架,因版权问题而起。“秘密”、SECRET,和基于熟人建立起来的微信朋友圈多秀美食、旅行、美文等被PS过的生活相比,“匿名社交圈子里的内容负面、赤裸、无底线”。网友@史多多说,有他发现朋友聚会、网络上都在聊“秘密”,好奇的他便下载体验:“JSGD里的XXX是个人渣”,“我闺蜜可能在勾引我男朋友,她的信息是……”,“爆个真实的料,某大牌歌星XX,人品极差,辱骂助理,肚里的孩子都不知道是不是她老公的”……被点击的内容,基本都是各种“黑”:黑老板、黑同事、黑八竿子打不着的明星。要么曝光某光环企业的各类内幕纷争,要么自曝在熟人社会道德禁忌下不能说的婚外情、婚外性,更有甚者,侵犯同事隐私或者造谣……
但心理学家并不这样认为,肆意宣泄,以为是一吐为快,实际上“缺乏引导的宣泄反而损害健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谢灵告诉记者:“如果宣泄没有正确导引,甚至是负面导引,对心理健康不但没有促进作用反而会造成损害。”从释放压力的角度来说,有很多比使用“秘密”更好的途径,例如:分析压力来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参加体育运动、户外活动;向可信任的朋友或是心理辅导人员倾诉等。
即便如此,追捧它的人有自己的理由。南京审计学院何宏光认为,“毕竟人是矛盾的,一方面,世人都有窥私心理,另一方面,生活压力重,又需要把熟人社会中不能讲的秘密展现给陌生人看,以此释放内心压力,匿名社交软件正是满足了这两点人性需求。”他认为匿名软件没有如外界描述的那般洪水猛兽,“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被要求太多,必须把很多秘密烂在心里,但是心里秘密太多必然过于抑郁,能找个地方一吐为快不失为一件幸事”。
#p#分页标题#e#翻开网络,会发现越来越多体验过“秘密”的用户认为这样的软件“根本不应该存在”,“希望苹果不要恢复上架”……除了带来道德困境,有伤社会风气,或有的已踩到了法律红线。南京市东域律师事务所何烨律师认为,“‘秘密’里大量的直接谩骂他人、曝光他人隐私、传播他人负面形象以及泄露行业机密等内容,如果造成严重后果的,都应被追究法律责任。”在她看来,现阶段对“秘密”等软件要加强监管。
也有体验过的网友决定自行退出,拒绝负能量。@史多多昨日给记者发私信:“新鲜过了几天之后我卸载了‘秘密’,人性的黑暗面啊,我一点都不想再看见。我需要更多的正能量。”
本报记者 朱秀霞 当然,从互联网普及开始,不断出现借隐身之名在网络里侵犯别人隐私、恶语中伤他人等事件,曾经红极一时的论坛,引发全民狂欢的开心网、人人网等社交网站,还有没有被管理前的微博,都成了随意消费别人隐私的狂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