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联入局二维码支付 卡码之争升级 | 寡言健谈
2017-08-05 08:01:28
其次,在移动支付的核心因素即用户和场景上,银联的算盘是把各种银行的app打通,消费者打开任意银行或银联app,都能扫码付,这样一来,各银行的用户成为银联二维码的用户基础。这个量很大,但一个疑问是,有多少人习惯在手机上打开一款银行app去完成小额高频的线下扫码付?银行app的更多应用场景是转账汇款与购买金融机构理财产品,这些都是大额低频需求。所以,银行的海量会员并不能简单平移成为扫码用户。
码正在全球范围得到重新认可。支付宝在芬兰的收单机构ePassi电子钱包已经发展了10年,经常会为芬兰国会、央行,乃至站在整个欧洲舞台分享经验。但他们之前一直没想到将二维码和支付相结合,所以用户的支付路径是在app里找到对应的商户,输入消费金额,路径繁琐,体验有待改进。他们看到二维码在中国的便捷性后,也开始重点转向码的布局与应用。
(原标题:银联入局二维码支付 卡码之争升级 | 寡言健谈)
银联既然在国内推了码,必定不干预放弃国际市场。话说回来,铺码不是一个有多高门槛的事儿,背后是风控技术、支付安全、体验顺畅度、与合作伙伴搭建生态的综合能力体现。毕竟,如果扫码付也像此前屡见不鲜的信用卡境外刷卡时被重复扣款的现象,出现卡顿、延迟或出错,都会阻碍码的全球覆盖进度。
首先,金融是一个和群体习惯强关联的行业,这一点日本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日本社会与金融的发达程度媲美欧美,但并没有形成很强的信用卡使用习惯。日本人生活中更多使用现金或各类预付费卡。欧美信用卡初的发卡机构不是银行,而是大商户。百货公司给熟悉的会员发放信用额度,月底给会员寄送消费账单,会员将支票寄给商家,商家借此去银行兑换。日本没有这种消费场景和习惯,信用卡发展一直不愠不火。
前几天,中国乃至全球的卡组织银联宣布,联合40多家商业银行发布基于二维码的云闪付产品。在尝试联手苹果合推NFC近场支付一年半不见大动静后,这家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强劲对手终于掉转船头,发力布局二维码。
多个第三方分析机构给出的国内移动支付市场份额数据显示,支付宝与财付通(微信、QQ支付)加在一起已经占到了93%左右。与国内的一边倒局面相比,国际市场是银联更有希望去抢占一些份额的地方。毕竟,一方面全球市场的扫码付普遍刚起步;另一方面银联在“卡”上布局更早,多年来在境外发卡与商户接入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UnionPay在境外的名头比AliPay和WechatPay更响亮。
ApplePay等NFC也好,银联也罢,背后都是基于卡这种实体开展支付;而支付宝、微信支付以及Paytm等各国的电子钱包围绕的是虚拟的二维码。国际移动支付市场的竞争一度可以抽象成“卡”与“码”的竞争。
支付宝这两年在境外铺码迅猛,但首要目的是服务中国出境游客,而非当地用户。但以支付宝这两年大举并购或入股东南亚、韩国等地电子钱包的角度更进一步去设想,仅服务中国人不是它的终目的,它想直接或间接服务全球想用手机付款的用户,不管他们手机上装的是哪国的移动支付app,不管他身处何地。
在领头羊不犯错误的情况下,追赶者很难后来居上,所谓“弯道超车”、“换道超车”之类更多是公关辞令。移动支付市场也是如此。
中国是全球扫码付发达的,二维码其实由来已久,但它与线下支付联系在一起,并让广场舞大妈也养成扫一扫结账的习惯,不过用了三年时间。支付宝与微信支付至今仍在持续的补贴大战,效果显著。
在场景上,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这两年下了血本拓展市场,各自都有一些专属的消费场景。银联扫码付在场景上刚起步,但它多年来在线下商业近乎无孔不入的收单布局赢得了宝贵的商户资源,这是它今后拓展场景的一个优势。这可能是它搅动既有市场格局的变数。
Visa、Master之所以强势,是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信用卡的标准制定者,像银联在国内扮演的角色。但在国际扫码付市场,现在还没有哪家有类似的这种整合能力。各国电子钱包仍是割裂存在,在码、技术、多币种结算等方面彼此之间并没有打通。
以银联的体量和政策优势,它入局二维码对国内移动支付市场一定会产生影响,但能有多大?笔者预测不会很大,后来居上可能性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