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财东方游学实践,探索旅游新形式
2017-08-04 08:01:25
他们开展了一次游有所学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将旅游与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说到旅游,大家并不陌生。可在游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却是一个新兴的旅游形式。而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的学生们,看到了这一新形式的发展前景。由此展开了一系列活动。
2017年6月22日,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的暑假实践团奔赴嘉善西塘进行了一次自主游学试水。实践团走街串巷,积极与当地商家交流,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同时也跟不同年龄层次的游客进行了街头采访,调查了各类游客对游学的意向,询问他们是否曾经接触过跟游学类似的活动。游客们积极配合实践团的调查,也表达了自己愿意去参与游学活动的意愿和对正规游学机构的缺失及游学活动的稀少的担忧。实践团把握住了此关键点,决定开设游学项目并以身作则,亲自试水。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点缀了如今的中华民族。可是在当今社会,父母对孩子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减少,甚至那些脱离父母怀抱的年轻人也在下意识地朝新潮靠拢,而忽略了去守护我们自己的文化的信念。实践团选西塘作为试点的地点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西塘的文艺气息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前往,客流量旺盛。其二:在西塘被包装好的商业气息之下掩藏着众多的“文化古迹”,这些古迹并没有被深深地掩盖,但却因为鲜有人问津而被渐渐淡忘。大多数游客只会因为风景优美而合照,名胜古迹旁立着的一块块碑更像是摆设,而失去为了向世人传达些文化的初衷。实践团仔细阅读碑上的文字,在与商家的交流中了解到了芡实糕,西塘黄酒等的特殊制作工艺及其悠久历史。黄酒商谈到:顾客会青睐西塘的黄酒大多是奔着“西塘特产”的名声来的,在挑选酒的时候,顾客会询问不同酒的功效,但很少有人会问黄酒因何而来。尔后,实践团还采访了几个当地的居民,他们均称:被包装后的西塘商业气息浓厚,游客是多了,但他们都行色匆匆,鲜有停下来去细细品味西塘文化。他们祖祖辈辈坚守下来的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被肆意淡化了,全都转化成了商标上一个个的价码。面对西塘现况,实践团深知游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在这一次的西塘自助游学体验中,实践团也明白了游学的重要性与魅力。实践团表示:只要自己有心去了解当地的文化,不同的桥和路,也有了不同的故事和味道。实践团经过自身的体验,体悟到游学这种文化的乐趣,希望更多的人,能接受这种旅游新形式。
实践团在回去的路上,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实践团认为,游学不仅能弘扬先贤智慧、开阔文化视野、领略大好河山、促进精神成长之目的,也能提高游客素质,规范游客行为。看似平淡的风景,也能在文化背景的衬托下让人眼前一亮。那生活中的美景,若是能细心了解其背后的内涵。那生活中,便处处是好景。让人们在生活中,微”有所为,“游”有所获,“学”有所得,这是我们的目标。世界之大,到处是我们学习的场所。本次游有所学实践活动,圆满结束。(文/孙珂宁)
暑假如期而至,同学们陆续放假四处旅游,而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的同学们却做了这样的事:
#p#分页标题#e#细雨绵绵,实践团与学生们,在朦胧的雨景中,回头望向古运河上一脉相连的古纤道。心中感慨万千。陈浩老师带领众人们到介绍古纤道的石碑前聚合,进行了一番恳切的发言。他说道:“浙东唐诗之路”由新昌县的“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社长竺岳兵先生于1991年首次提出,中国唐代文学学会1993年正式发文批准“浙东唐诗之路”的专用名称。他对游学的灵感,大部分来源于他日常所读的书籍与关注的新闻中。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大家有心。想把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事。不少家长也表示,在日后的出行计划中,会尝试自己制定文化路线。让旅行,变得更有内涵。
在随后的大禹陵之行中,实践团与同学们也更进一步体会到了游学所带来的视觉与心灵享受。1997年,大禹陵被中宣部列为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从中也可以看出,对历史古迹背后文化的重视程度。走进大禹陵,整个陵寝非常庄严,实践团与学生们进去的时候发现有个奇特圆柱子,好奇想要坐下合影,却被一位老师制止,他告诉同学们:古时候帝王到了那里都要下马步行的,千万不要踩,也不要坐。圣人的门槛比皇帝的都高,千万不要预约规矩。听完这些话,同学们纷纷肃然起敬。这些规矩背后都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这也让实践团想到,中国现今令人担忧的游客不文明行为,在历史文化的面前,学生们竟能马上改正。这是不是说明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利于提高游客的素质呢。这样一想,实践团对推广游学的好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学生们的这种转变,老师家长也看在眼里。他们纷纷夸赞游学所带来的教育意义,认为这种旅游新形式,能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于是,2017年7月酷暑,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游有所学小分队又赴绍兴柯桥区、越城区开展开展微游学活动-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发展前景。希望通过考察当地已有的游学项目,进一步分析游学的可行性。游有所学小分队跟随绍兴柯桥新起点培训中心的陈浩老师进行了跟团微游学,重走浙东唐诗之路。浙东唐诗之路,是指从钱塘江入绍兴古镜湖,而后由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再溯源至石梁而登天台山,贯穿于浙江东部的一条唐代诗人的山水人文旅游线路,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古蜀道一样回响着历史文化遗韵。实践团觉得这一路线十分符合他们想要推广的游学形式。他们走在古运河、古纤道上,访历史之遗迹,发思古之幽情,追慕先贤、感受诗情、陶然山水、醉心文化,进行边游边学。通过这一形式,一条普通的石桥,竟能让实践团们感受到当初唐朝的诗人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才能写下“削平水土穷沧海,畚锸东南尽会稽”、“东南山水越为, 越地风光剡领先”此类诗句。这又何尝不是,游学之美!再看看走在古纤道的学生们,面容没有丝毫厌烦,他们告诉实践团:游学是一种人生体验,不但能够增长阅历和见识,而且可以留下一份终生难忘的记忆。这也让实践团想到,若是中小学生的春秋游都加入游学这种形式,那其中的意义,岂不是更加明显!尔后,在太平桥公园,实践团有幸采访到了一位多年管理此地的老人,他兴致勃勃地为实践团介绍景点,脑海中勾勒出当年数位诗人饮酒赋诗的画面。老人称:太平桥公园以太平桥为著名。太平桥是文保单位,横跨中国大运河,在有名的古纤道旁。大桥气势雄伟,宛若一条长龙仰首横跨浙东运河,似蛟龙出水,昂首腾空,太平桥拱梁结合,错落变化,精致美观。桥栏及望柱上雕刻蹲狮,桥坡两侧望柱饰束腰仰覆莲。栏板内侧有浮雕花卉、暗八仙等吉祥图案。设计者既考虑到大船只进拱桥,又兼顾小乌篷船可进低矮的梁桥分流,桥拱下有纤道,可供纤夫行走,是河网地区一桥多功能的特有形式,也可称其为古代立交桥。太平桥的独具匠心让人叹为观止,随后,实践团了解到了太平桥背后的故事,这也让他们更一步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再往深处想,游学的精神,溯源于孔子。孔子周游列国治学精神是现代的游学始源。这一历史典故,放在,也是十分有益的。这更让实践团看到,游学的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