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深圳墟 溯源深圳河
2017-08-02 08:00:56
■晶报记者 谭智锋
实习生 王顺
日前,深圳民俗学者廖虹雷在罗湖区图书馆以“‘深圳墟’历史与民俗的嬗变”为主题,带领广大观众穿越鹏城旧时光,走进深圳墟,溯源深圳河,探寻那些流逝的历史岁月。
作为一个生于1946年的老深圳人,廖虹雷一直坚持从事着深圳本土文学创作和民俗研究。廖虹雷在不少文化沙龙或论坛上,常听人说“深圳是由小渔村发展起来的”,没有历史、没有文化沉淀、没有名人、没有名山大川,更没有什么名优特产。这些话,刺激了廖虹雷的心。这直接促成了廖虹雷转向关注和研究深圳本土民俗文化。
廖虹雷介绍,深圳市名源自深圳镇,深圳镇名源自深圳墟。现在的东门老街是具有300多年历史的“深圳墟”。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历史文献中次出现了对深圳墟的记载。老街青砖黛瓦、石板巷路,骑楼、炮楼、车公庙等充满岭南风情;上大街、鸭仔巷、猪仔街、谷行街、渔街、牛巷等十几条街巷,无不具有农耕时代的特色。廖虹雷认为,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脉,也是一个城市历史价值的重要体现。
在讲座中,廖虹雷不仅分享了他与深圳墟的旧事,还对深圳河进行了溯源。有许多人认为深圳河是一条又小又浅的“河沟水圳”,廖虹雷对此进行了纠正。的深圳河被深圳水库、笔架山水库、马泻(梅林)水库等截流后近乎干枯,而古时“深圳河,沟深浚,凡遇雨海潮涨,往来维艰,更有不知深浅,动遭淹溺” (清康熙《新安县志》) ,长宽纵深,气势恢宏。廖虹雷还提起一桩往事,动情不已。有个英国华侨表亲,上世纪90年代初回到 “深圳墟”,跟廖虹雷提出想去吃儿时的“深圳云片糕”“鸡屎藤粄”,想到北门街旁边的布吉河(今新园路)戏水抓鱼,寻找童年的记忆。然而这些都已消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