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纵览:溯源蒲城走马戏
2017-07-27 08:01:14
蒲城走马戏的表演形式分为,坐说、坐唱、站说、走唱的多种形式。它沿用了道教的道歌形式,唱和相连,一人唱而众人和。蒲城走马戏不择场地,随地铺摊演出,多则数千人围着,小则地头、炕边自娱自乐。走马戏伴奏分文、武场面,武场面的打击乐中以板、马铃、马锣、大小铰子、钩锣为主。文场面以三弦出头,以正反两调的两把板胡、二胡和二股弦作为配器。在其乐曲中,有似曾相识的现代戏曲音符,也有民曲的因素,由于走马戏产生于唐代,有专家将其看作研究陕西地方戏曲的初母体形态,具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蒲城走马戏不断吐故纳新,经常活跃在田间地头和农家小院,使历经千年沧桑的走马戏民间曲艺艺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我们用镜头记录历史,希望能拍出生动的、有价值的每个瞬间,用图片传承古老的蒲城走马戏。
在马车上,在歇息中,车夫、挑夫们自娱自乐地哼起乡曲,唱起民谣,配以信手拈来的锅碗瓢盆,车轮垫木,打击合拍,逐步与丝绸之路上商队中的三弦,胡琴等西域乐器结合,形成了一种地域乡土曲艺--走马戏。走马戏,“走”指挑夫,“马”指马夫、车夫,“戏”则是戏耍之意,是一个方言动词,它与戏曲的戏有别。
蒲城走马戏起源于唐代,传承至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据唐代柳宗元的《馆驿使壁》中描述,蒲城县兴镇曾是唐代河东和北方大漠商队进入长安的关隘,称蒲津。现存唐代驿道必经的漫泉河石拱桥,依稀还有驿道的旧痕。蒲津当地人称为“旱码头”。陆路运输的发达,催生出蒲城车夫、挑夫行业的兴盛与发展。
蒲城位于关中盆地中部,距离古城西安110余公里,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上的蒲城,周朝封为贾国;秦时设为重泉县;王莽时期更名为调泉县;东汉恢复设为重泉县;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设为南白水县;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设为蒲城县;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设为奉先县;宋开皇四年(公元917年)恢复设为蒲城县至今。
蒲城境内文物荟萃,城外桥、景、光、惠、泰5座唐代帝王陵依山而建,彼此烘托,尤以桥陵石刻为精美,气势雄伟,为唐十八陵之冠,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内南寺唐塔,北寺宋塔,遥相呼应,明清考院、六龙壁、王鼎纪念馆、将相故里牌坊,杨虎城将军纪念馆等。县博物馆内,历史文物琳琅满目,《大唐故金仙长公主志石之铭》《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大唐代国长公主碑》《高力士碑》《义门王氏先茔碑》《苏孝慈墓志》《蒲城王氏祠堂碑》等闻名遐迩,蒲城历史上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党怀英、王鼎、井勿幕、李仪祉、杨虎城等先贤志士均出生于此。
#p#分页标题#e#我们在金色的麦田里,在散落的石狮、石马旁,在古老的村落边,经过整整的拍摄,引来附近众多村民和孩子们的围观,走马戏艺人们豪放激情的演出,仿佛穿越了时空,走入了历史长河,让人流连忘返。
“他达黑,他妈黑,叫来他舅比颜色。他舅更比那锅底黑……”诙谐高亢,振人心魄,凡是听到的人,不由自主地也要吼上几嗓子。为了溯源这个民间曲艺的魅力,我参加了由西安摄影家协会西郊分会组织的“蒲城走马戏”民俗文化拍摄活动,踏上了蒲城走马戏的探寻摄影之旅。
蒲城走马戏传承人王文琪,又名王老九,1948年12月出生,蒲城县龙池镇康家村人,初中毕业后,务农至今,在此期间曾任过村长,2014年3月被授予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五月的关中,骄阳似火。一望无际的麦浪,随风摇曳。阳坡的小麦,正在收割。丰收的喜悦,伴着粗犷嘹亮的走马戏,在炽热的空气中传得很远。
王文琪自幼喜爱走马曲子戏,七八岁时,经常和孩子们一起玩唱。王文琪的母亲出生于走马戏传承世家,从清朝道光年间,曾祖父、外公、舅父他们几代人经常祈雨赶庙会,和乡亲们一起在村头院落,以唱走马戏为主,口口相传,活动不辍。1957年荣获陕西省民间汇演一等奖的祁通胜先生是王文琪的外公。王文琪从艺60余年,传承了经典的走马戏“祭灵”“单刀赴会”“临潼山”“郑丹哭祠”“出五关”等折子戏36折。小段走马曲子戏“百戏图”“劈山救母”“华容道”“李白醉骂安禄山”等50多段。积累唱腔曲调:老龙哭海、崔调、背宫、金钱、落江院、慢五更、长城、西京、黄龙滚等大小曲调60余个。自创编写剧本“黄河汉子”“乡亲拜寿”“欢乐的农家小院”“看戏路上”“逛西安”“王鼎尸谏”等12篇。
蒲城走马戏流行于黄、渭、洛河流域,在民间根深叶茂,深受当地人的喜爱,唱腔通俗、悦耳、委婉动听、朗朗上口,演唱不择场地,舞台、庙堂、田间、村头院落,特点以俗、丑、有趣的内容吸引大众,雅俗共赏,走马戏艺人都是以本色表演深深地感染和震撼着观众。
撰文、摄影/缪锡鹏
拍摄地点是位于唐十八陵的蒲城桥陵和景陵中散落在麦田里的石狮子以及附近的一个古老的村子。上午10点左右我们驱车110公里,到达了拍摄地,接待我们的是蒲城县旅游局贺局长,《蒲城走马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文琪及走马戏团主要成员为我们激情演绎了传统走马戏。
走马戏兼蓄并融的发展过程,保留住了古代曲子的旋律、音节,更为珍贵的是,它留住了各个历史时代的演进轨迹,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可视、可听、可研、可读的“活化石”。触摸这带有泥土风味的草根艺术,别有一番民族的自豪,民俗的情趣和民生的一种情怀。